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莫瑜彭红霞
自2021年起,浏阳市已连续5年实施一年两次征兵制度。今年下半年的征兵工作从8月拉开帷幕,一大批杰出的青年才俊经过一系列考察,今晚,他们将从浏阳出发投身军营。
从地方青年到一名合格的军人的转变,他们努力扣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近日,记者探访这些即将出发的新兵,他们的故事,将从此刻正式开篇,他们的青春,也将在迷彩服的映衬下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
出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代从军将成为我最珍贵的成长注脚
讲述者:王毅,21岁,文家市镇人
我叫王毅,21岁,出生在红色小镇文家市镇——90多年前,工农革命军第一面鲜艳的红旗在这里升起,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这座边陲小镇藏着的故事,不仅是一幅血与火的历史画卷,更能让人触摸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
“旗红如初,日子常新。你们要记住,有国才有家,才有现在的幸福生活……”自小我便听爷爷念叨着这一句话。它不仅仅是一句教诲,更成为了我们家的实际行动:从爷爷到爸爸再到我,一家三代都穿上军装,只为了践行那红色的初心。
我的爷爷王纪情出生于1950年,今年已经75岁了。至今,他依然身体健朗、腰板挺直,很符合他当了十年兵的形象。1970年,刚20出头的爷爷报名参军,前往河北邯郸的部队服役。在部队,他表现突出,不仅光荣入党,而且还荣立三等功。十年后,他退役回到地方,依旧保持着朴素的作风,也事事严格要求我们。
和爷爷一样,我的爸爸王钢也是一名退役军人。1995年—1998年,他穿上了海魂衫,在海南三亚服役。对大海的幻想,也是源自于爸爸。从爸爸的讲述里,我知道了大海多变的“脾气”,也感受到了它无边无际的美丽。关于大海的憧憬,在我脑海里堆积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幻想,可爸爸却严肃地告诉我,大海不仅是美丽的,海域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万千军人守护的海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辈人的故事,悄悄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报名参军的种子。为了能顺利参军,我特意提前半年进行了体能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体测时,我以3分09秒的成绩跑完1000米,实现了满分达标。
追随着长辈的步伐,我选择了穿上军装,保家卫国。“一日参军,终生是兵。”三代人选择从军,既是为了让无怨无悔的青春在生命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也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诺言与责任担当。这不仅关乎延续家族的荣光,更是要将自己的信念真正践行到实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投身军营,展现的是保家卫国、效命疆场的担当。我坚信,我不会辜负自己的梦想。最好的传承,不是重复走过的路,而是在祖国的疆域里守住同样的初心。而三代从军,将成为我最珍贵的成长注脚。
五次报名应征,如愿踏进心心念念的军营
讲述者:谢卫,21岁,枨冲镇人
和很多人一样,每当提起与当兵有关的影视剧,我第一时间就会想起《士兵突击》。这部剧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而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最初,许三多的木讷和傻乎乎的样子让人觉得好笑;再到后来,我渐渐被他折服;最后,每看一遍,都忍不住落泪。金戈铁马、军中男儿,许三多便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凭着自己的纯粹和执着,在军人的世界里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坚守着钢七连的连训,也坚守着做人的信念,“不抛弃,不放弃”这几个字成为了自己的座右铭,更是推动他成长的精神内核……
我叫谢卫,今年21岁,是枨冲镇一名积极应征的青年。怀揣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军旅生活的深切向往,这次已是我第五次报名应征入伍了。而这份“许三多”式的执着,来自于我爷爷的影响。
爷爷年轻的时候曾在福建服役,在我小时候,他便希望我也能去部队锻炼。为此,从读大学开始,我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体能,5000米的长跑坚持已有一年多了。和别人跑步不一样,我跑步都是参照新兵连的要求进行的……
在这次报名应征入伍之前,我其实已经报了四次名了。每次体检均为合格,但因无法及时打印出学籍在线验证报告等客观因素,未能如愿进入下一环节。我从未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投身军营、报效祖国的决心。今年收到征兵信息后,我便第一时间报名应征,并积极参加役前训练。训练中,我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提前体验和适应了部队的作风和纪律,进一步锤炼坚强的意志,身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或许很多人会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如此执着?或许,答案便在“许三多”身上。“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坚忍,是在任何艰难困苦中,不动摇、不乱方寸的毅力;是一种信念,是在陷入无尽的黑暗与绝望时的力量源泉;是一种使命,哪怕没有希望,也要尽到最大的努力……
成为一名军人意味着责任、奉献与担当——五次报名应征,这次终于成功了。我渴望能穿上军装,将我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国防事业,为保卫祖国、守护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我意志坚定,身体条件合格,思想准备充分,已做好了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讲述者:焦昌,20岁,龙伏镇人
小时候,对于祖国的印象,仅限于地图上的辽阔。长大后,才知道这辽阔的国土,有人在背后默默守护。也正因为这份守护与保卫,才能让石榴籽般紧紧相抱的各族同胞皆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守其日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叫焦昌,20岁,来自于焦达峰故里龙伏镇。我的爷爷焦义芳,曾于1981—1983年在广西戍边。我很小便是跟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爷爷经常回忆往事,说到边疆的稳固对于国土完整的重要意义,筑牢守土戍边铜墙铁壁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最有力的保障。
“我要去远方,我要去戍守边疆……”潜移默化间,爷爷对我的影响也让我萌生了去当兵的念头。随后,当炮兵的舅舅也不时讲起他在军营的种种生活,这让我对那绿色军营更是充满向往。
17岁的时候,我便早早去征兵处咨询报名,可因为年龄不到被婉拒,当时心里还遗憾了很久。得知这次报名成功后我很是开心,兴奋得整整一晚上没睡好——这算是圆了我参军的梦想。
集训期间,我的心态也经历了一系列转变:第一天集训结束后感觉特别累,脑海中闪过放弃的念头。但晚上躺在床上,我一边复盘白天的训练内容,一边给自己打气:再苦再累也要一步步朝着梦想前进。更何况,我的梦想是去戍守边疆。目标越清晰,动力越强大。慢慢地,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我的内心反而越来越坚毅。我明白,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就要保持定力。一段时间的训练下来,我不仅增强了体魄,各项考核也顺利通过。
集训的那段日子,印象最深刻的便是9月3日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直播。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格外关注那些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每一个方阵(梯队)的出场都让热血沸腾,这便是我们中国的实力。那一刻,我下定决心,到了部队一定要好好学习,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报效祖国,不负祖国的培养。
好男儿志在四方。边疆之谓边疆,非止地理之远,亦在心境之阔。马上就要离开家乡了,从此我将成为一名军人,小时候种下的那颗种子终于发芽了。到了部队,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本领和知识,这才对得起我念念不忘的军营梦。
老兵“新”当从"新"开始
讲述者:曾宇,23岁,中和镇人
选择再次走进军营,是因为我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份难以割舍的眷恋。
我的父亲曾维生,也曾是一名军人。20岁那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在陆军野战部队服役三年。父亲吃苦耐劳、积极上进,连续多年成绩名列前茅,更在入伍第二年就荣立三等功。退役之后,他依然保持着军人作风,事事冲在前面,还被评为了浏阳市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
他,一直是我的榜样。2023年3月,我还未正式毕业,就毅然报名参军,成为南部战区海军某部的一员。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结缘军营。早在大学期间,我就因为身体素质较好、有武术基础,被选入学校的大学生教官队,承担新生军训任务。那段经历,让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以身作则”,什么叫做“榜样力量”。我们在集中培训和考核中磨炼意志、学习带兵,这也让我对部队的纪律和作风有了初步的认识。
正因为有了这些铺垫,我第一次入伍适应得非常快。训练虽苦,但我始终告诉自己:不能掉队。记得第一次执行海上任务时,从没坐过船的我晕得厉害,每分每秒都是煎熬。但我一直咬牙坚持,默默鼓励自己:“再挺一会儿,再挺一会儿……”半个多月后,任务圆满完成,我也终于战胜了风浪与颠簸。
部队真的是一个大熔炉。它不仅改变了我的外表和气质,更重塑了我的认知和价值观。我学会了服从,懂得了担当,也更加理解了父亲常说的“脚踏实地做事,真诚坦荡做人”的含义。
在战友眼中,我是个开朗热情的人。爱唱歌,也会吹葫芦丝,还自学了理发——大家在部队理发不容易,我就买来工具,悄悄学起了这门手艺。能为战友做点事,我心里特别高兴。这一次重新入伍,我的行囊里,依然装着一套理发工具。
今年3月退役后,我常常想起军营的日子。嘹亮的号角、整齐的步伐、战友的笑脸……一切都让我难以忘怀。于是,我决定第二次报名参军。对我来说,这不仅
是回归,更是新的开始。
马上就要出发了,不管被分配到哪个地区、什么岗位,我都已经做好准备。参军报国,是一份光荣,更是一种使命。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家庭的骄傲。再次穿上这身军装,我更加确信:这条路,我选对了。
怀抱一身武艺,立志报效国家
讲述者:何型涛,19岁,荷花街道人
我学了7年武术。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想去当兵,我会说:我想把这身武艺用在最该用的地方——保家卫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叫何型涛,今年19岁。小时候看影视剧,我就特别痴迷中国功夫,总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练就一身本事。小学毕业那年,偶然得知一个认识的哥哥去了武术学校,我心里的梦想一下子被点燃了。才12岁的我,凭着那股“不知天高地厚”的劲儿,软磨硬泡说服了爸妈,把我送进了河南少林延鲁武术学校。
武校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每天清晨5时40分起床晨训,上午文化课,下午继续训练,晚上还有晚训——算下来,每天训练超过5个小时。刚开始确实吃不消,浑身酸痛,但慢慢地,坚持成了一种习惯,自律变成了自然。7年如一日,我学会了准时、守纪、服从指令——这些,都为我今后的军旅生活打下了基础。
头两年,我学的是武术套路,打基础。之后转到了散打。散打,其实是从传统武术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格斗项目,不像表演武术那么“花哨”,它更实战,讲究踢、打、摔、防,招招落到实处。我从基本功开始,一拳一脚反复练,再到实战对抗,每一次进步,都是汗水和伤痕换来的。
散打不仅考验技巧,更考验身体素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缺一不可。夏天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刺骨,我们都照练不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句话我体会太深了。2020年,我因为表现突出,被选入学校的竞训系,开始更系统、更高强度的训练,也陆续参加了一些比赛:在绍兴市“奔跑吧少年”甲组散打比赛拿到60公斤级第一名,在台州市同类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拿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年底还被学校评为“优秀学员”。
今年高中毕业,我原本想通过体育单招进入军校,却遗憾落榜。正当有些迷茫的时候,征兵的消息让我重新找到了方向——几乎没有犹豫,我立刻报了名。在征兵第一次体能考核中,我在几百人中拿到了第一名,顺利入围。7年武校训练,带给我的不只是一身技能和强健的体魄,更是一种恪守纪律、坚韧不拔、团队协作的意志。我一直向往军营,渴望真正把所学用在保卫家国的事业中。如今得偿所愿,进入部队后,我会尽快适应、刻苦训练、坚决服从命令,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愿以我所学,为强军事业尽一份力——这是一名习武之人最光荣的归宿。
两代从军志,一腔报国情
讲述者:张威驰,18岁,淮川街道人今年夏天,我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决定——报名参军。说实话,虽然很早就有这个念头,但真正收到入伍通知的那一刻,我还是忍不住激动,像是终于推开了一扇向往已久的门。
说起我的从军梦,离不开一个人——我的父亲张润阳。上世纪90年代,高中还没毕业的父亲就毅然参军,在部队一待就是十年。军队赋予他的品质——守时、守信、坚韧、果敢,早已融入他的日常,也无声地影响着我的成长。
他常跟我讲起部队的故事,每一次说起训练、学习、战友,总是神采飞扬。他总念叨:“部队才是最锻炼人的地方。”这些话,我都听进了心里。慢慢地,我也萌生了像父亲那样穿上军装、守护国家的愿望。尤其是想到能去西部、去边疆、去任何祖国有需要的地方,心里就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清晰的召唤——只要国家号召,我必响应。
今年6月,我刚高中毕业,还没等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先等来了征兵通知。我没有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或许是因为从小跟着父亲打篮球,练就了好身体,体检和体能测试都很顺利,如愿拿到了入伍资格。
但真正踏入役前训练基地,我才意识到,“军人”这两个字的分量,远比我想象的更重。第一天,我就被“豆腐块”被子难住了。反复折叠、压实、勾角,折腾一早上,被子还是塌塌的,没有“方块”的样子。站军姿、蹲姿训练更是考验。火辣辣的太阳明晃晃地照在训练场上,汗水顺着额头往下滴,脚底发麻、膝盖发酸,但我告诉自己:这才刚刚开始。
这7天的役前训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的很多不足:内务不够规范、体能还不够强、意志力也仍需锤炼。但我并不气馁,正因为看到了差距,我才更清楚该往哪里努力。
父亲说得对,当兵不是为了帅气,而是为了磨炼。真正的军人,身体要硬、心志要坚、眼光要远。空闲时,我会继续加强体能训练,也会坚持读书学习。我不希望自己只有力气、没有思考。我相信,只要一步一步踏实往前走,我总能接近那个理想的自己——一个能守护他人、也扛得起责任的人。
很快,我就要正式进入部队了,会走向未知且艰苦的地方。但我不怕,因为我知道,我走向的不仅是岗位,更是父辈走过的荣光;我守护的不仅是国土,也是一个18岁青年对祖国最真实的告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3/59/1528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