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以“会”为媒,闯出产业升级新路径
2025-09-24 10:45:56 字号:

以“会”为媒,闯出产业升级新路径

以“会”为媒,闯出产业升级新路径

——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系列报道之一

03版花炮节-1.jpg

在第十五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上,绚烂焰火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袁安

金秋十月,浏阳河畔又将迎来一场属于花炮产业的世界级盛会。

10月24日至25日,以“光年之约”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将在天空剧院举办,向世界展示浏阳花炮产业的创新成果与独特魅力。

自1991年首次举办以来,浏阳花炮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六届,从一个地方性节会,逐渐发展为引领全球花炮产业发展的盛会,成为浏阳打造“世界花炮之都”的重要载体。

回首三十余年历程,花炮文化节不仅是绚烂焰火的展示窗口,更是产业变迁的重要见证。以“会”为媒,浏阳走出了一条推动花炮产业创新升级的新路径。

产品之变

从“单一燃放”到“多元融合”

花炮节引领产业发展

节会临近,浏阳老干部李建军翻出了几张老照片,作为曾参与并筹办多届花炮文化节的亲历者,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就像放电影般,一幕幕浮现眼前。

1991年3月6日,第一届湖南国际烟花节正式开幕。当烟花齐齐升上夜空,绽放出100多盏红艳艳的“宫灯”,瞬间惊艳全场,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

节会期间,花炮艺术游行、大型焰火晚会、花炮彩灯与灯谜晚会、名优特产展销、烟花爆竹看样订货会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十几万外地人涌入只有3万常住人口的山城,带来火热人气和商机。

1992、1993年,花炮文化节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逐渐成为浏阳的标志性活动。

1998年,第四届花炮文化节再次蝶变——这一年,节会正式更名为浏阳国际花炮节,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开始进入塑造花炮产业形象和城市品牌的新阶段。第一次启用电子点火,第一次使用节会徽标……节会规模和焰火燃放创下多个“第一”。

随后的花炮文化节更是不断推陈出新——

第六届首次引入音乐焰火概念,利用舞台与浏阳河水景呈现焰火喷泉双重景观;第十一届聚焦“安全与环保”主题,推出无异味新型环保烟花汇演;第十二届融合“互联网+”,全场近万名观众共同用手机“按”下点火开关,打造出震撼的集体参与体验……

“花炮节的焰火一年比一年好看,焰火燃放技术一年比一年先进,办节会的经验一年比一年成熟。”这是李建军参与花炮文化节筹办的深切感受。

燃放规模与品类的跨越式升级是最直观体现。从最初几百发到如今上千发礼花弹,规模升级、体量倍增的同时,焰火的设计能力、生产工艺和呈现效果也得到了全方位提升。

如今,观众可以在节会欣赏到特效烟花、环保烟花、冷光烟花等多种类型烟花,还可以见到烟花绽放出特定造型与文字,视觉效果丰富多样。

除了产品迭代,焰火的设计编排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创新。焰火表演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燃放展示,而是通过与文化、科技、艺术、商业等的跨界融合,实现了从“观赏品”到“文化IP载体”的转变。

烟花与无人机的编队共舞,在夜空中变幻出各种创意造型;裸眼3D技术呈现AI数字人,并与无人机、情景剧、影视及动漫IP等结合,实现跨维度互动……以创新为引领,浏阳烟花近年来频频出圈,不断圈粉。

与此同时,“烟花+科技”“烟花+艺术”“烟花+文化”等新业态,通过节会平台迅速放大、成熟,又反向推动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这种转变,促使浏阳烟花从传统制造业跃升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条得到极大延伸。

产值之跃

从2.77亿元到突破500亿元

花炮节见证产业量级稳步提升

节会经济真正的价值,在于其对产业发展的持续赋能。

花炮文化节见证了浏阳花炮产业规模量级的稳步提升:1991年举办首届花炮文化节时,全市花炮产值仅2.77亿元;到2024年举办第十六届时,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总产值已突破500亿元。

“每届花炮文化节都是浏阳向全球客商展示实力、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市鞭炮烟花产业发展中心(浏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花炮文化节为纽带,同步举办浏阳焰火大会(LFC)、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烟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活动,为产业搭建了技术交流、贸易合作、思想碰撞的平台。

浏阳焰火大会(LFC)已举办五届,不仅成为全球天花板级的焰火大赛,更是全球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吸引了不同国家的顶级焰火团队同台竞技,促进了国内外焰火燃放技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和艺术价值;

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烟花爆竹生产和经营、原辅材料生产、机械设备供应、智能物流、印刷包装、燃放策划、展览展示等全产业链企业,展示了产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发展趋势,可谓是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

烟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则聚焦产业政策、安全环保、技术创新等关键议题,为花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节会的实效在交易结果中可见一斑。2023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五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文化节的主体活动之一——第六届中国(浏阳)国际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吸引了烟花爆竹主产区以及河北、北京、杭州等地的100余家花炮全产业链企业参展,3天吸引了3.5万人次观展,现场达成意向订单500多个,累计交易额超过10亿元。

节会平台的品牌溢出效应持续扩大着浏阳花炮的市场版图。在浏阳,烟花已经成为“全球商品”。特别是近年来,浏阳花炮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还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约占全国70%,实现了“以会兴产、以产强会”的良性循环。

模式之进

从“政府主办”到“市场主导”

节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1日,第十七届浏阳花炮文化节组委会在市烟花爆竹总会揭牌。本届花炮文化节由市烟花爆竹总会主办,通过企业众筹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合力打造一场融汇传统与未来、科技与艺术的烟花盛会。

“花炮人办花炮节”,是浏阳花炮文化节的鲜明特色,也是能持续举办并越办越好的关键制度保障。

早期的浏阳花炮节主要由政府主导举办。政府在节会的策划、组织、实施等方面承担关键角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种模式在初期能快速、有效提升节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单一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暴露出财政压力较大、市场活力不足等局限性。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浏阳积极探索办节新模式。2007年第八届中国浏阳国际花炮节首次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承办、部门配合”的运作模式。在新模式下,政府的角色逐步由“主办”转向“引导”,将舞台交给企业,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创新策划主题,铺排具体活动。

“这届花炮文化节,我们同样延续‘总会主办、市场运作’的办节理念,采取行业众筹方式募集运营资金。”市烟花爆竹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具体运营机制上,实行投资与运营分开、出资企业不参与运营的原则,由市烟花爆竹总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遴选活动专业运营团队、焰火燃放施工单位等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众筹企业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于企业而言,通过品牌冠名、邀请全国经销商相聚盛会等方式,能够快速提升各自品牌影响力、拓展合作渠道;于行业而言,市场化运作激发了更多元的主体参与,资源配置更为高效,使花炮文化节成为企业主场、行业盛事,持续赋能花炮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政府主办”到“市场主导”,浏阳花炮文化节的办会模式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模式,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可共赢、可进化的健康生态。这个模式不仅为其他传统节庆活动、特色产业展会提供了借鉴,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