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桃即将成熟上市,曾旺一天要去查看几次果园。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9月17日,清晨7点多,普迹镇新府村台子组尚未完全苏醒,一阵“突突突”的发动机声由远及近——曾旺开着一辆三轮摩托车,从邻村拉回满满一车玉米秆。车斗里堆得像座小山,足足七八百斤,这是他养的鱼一天的“口粮”。
他利落地跳下车,抱起一捆玉米秆塞进粉碎机。机器轰隆,碎屑簌簌落下,平静的水面顿时泛起涟漪。鱼群迅速聚拢,水花翻动间不时有鱼跃起。
28岁的曾旺,做起事来勤快、利落,很容易让人忽视其身高只有1.25米。在这个年轻人的世界里,“小个子”从来不是生活的限制符,他养鱼、养小龙虾、种果树,还当选了村民小组长。他靠自己的双手,一年创收超十万元,与父亲一起,把寻常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回乡创业
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鱼塘就在自家门前。喂完鱼,曾旺拎起锄头就往屋后的果园走。眼下冬桃正快速生长,400多棵冬桃树是他当前关注的重点。
初见曾旺,他热情大方,说话干脆,行动如风,眉眼间满是笑容。
曾旺养鱼从不喂饲料,而是多用草料和农作物废料。
可小时候,他并非如此。因身体原因,他一度自卑敏感。初中毕业后,因家境困难又没考上高中,他放弃了学业,留在家里帮父亲干农活。
“那时很迷茫,不知道路该怎么走。”2015年,在亲戚介绍下,曾旺去长沙学汽车喷漆和美容。当学徒不容易,师傅不会因为他的身体条件而放宽要求。坚持了一年多,他还是决定回乡——“那一行,终究不适合我。”
回到农村,能做什么?种田、种菜需要强体力,他显然不占优势。2016年底,经过反复考察,曾旺决定试种水果。
他从外地买来100多棵桃树苗,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果苗生长周期长,头两年见不到收益,曾旺却干得起劲,“想着甜甜蜜蜜的果子在前面等着,我就充满了干劲!”
他越干越有劲,陆续扩大了规模。如今,曾旺承包的两个山头加起来有20亩,种了黄桃、白玉冬桃、红美人柑橘等多个品种。2018年,他又承包了一口四亩多的闲置鱼塘,靠父亲传授的经验养起了鱼。去年,他发现周边的休闲农业有缺口,又新增了5亩水稻—小龙虾混养基地,开辟了钓鱼、钓虾体验区,探索农旅融合的新路子,不断让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渐入佳境
熟练掌握全流程技巧
走进果园,曾旺熟练地检查起桃树来,不时解开果袋查看冬桃的成熟情况。“长势好的已经有六成熟了,十来天后就能上市。”拨开一层树叶,看着枝头上挂着的一个个冬桃,他话多了起来,语气里满是期待。
“正月闲一点,一入三月就忙得停不下来——抹芽、防病、治虫……五月要疏果、套袋,夏天还要剪枝防病害。”他调侃地说,自己不是在果园,就是在去果园的路上。
“夏天桃树疯长,枝条密不透风,里边又闷又潮,最易生病。”讲起果树管理,他头头是道,“得把过密的枝条剪掉,让阳光和风透进去……种桃最怕裂果、落果。要让桃子稳稳长到成熟,真是每一步都不能大意。”多年实践下来,曾旺熟练掌握了水果种植管理的全流程技巧。
除了果园,他还要管理鱼塘和小龙虾基地。
天热时,水温一高鱼就容易缺氧。他晚上常常要起来好几回,确认增氧机正常运转。鱼的吃食也讲究——他从不喂饲料,而是用草料和农作物废料。
“这阵子不愁鱼没草吃了,第二茬玉米正陆陆续续收呢。”曾旺说,他最近天天早上六点多就要去田里砍玉米秸秆。
“打开粉碎机,鱼听到声就游过来,跳得可欢了——那场面,看着就高兴。”他笑着说。
这些年,曾旺不仅采收自己村的玉米秆,还到邻近的书院新村、金江村等地,谁家玉米收完了,他就去砍玉米秆拉回来。“哪家种玉米、种多少,我心里都知道个大概,也达成了合作,既解决了他们的处理难题,我又省了饲料钱。”
得到肯定
“聪明勤快实在”,当上村民小组长
“他人聪明又勤快,待人还特别实在!”看到记者在采访,邻居们也聚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夸起曾旺来,“这一回,我们大家可是都投他当小组长呢!”
今年7月,台子组换届选小组长,小组26户村民,曾旺获得17票,高票当选。“我自己都愣啦!”曾旺坦言,他感到压力不小,“从来没做过,怕做不好。”
邻居大姐吴早兰却不担心:“别看他个子小,做事利索得很,一点不输大个子!”她家几口人讨论后,一致投给了曾旺,“他办事明白、待人真心,我们信得过。”
值得一提的是,曾旺家位于村组入口,是一栋收拾得干净整洁的农家楼房。因为父子俩为人热心、家里场地宽敞,以往小组开会、办活动常借用他家。
7月27日,曾旺正式上任。第一次召开了土地延包户主会,结束前他还熟练地组织了防电诈、道路交通安全宣传。之后,他又针对村民反映的路灯问题召开了小组会,很快便组织维修好了不亮的路灯。“现在晚上亮堂堂的,大家出门都安心多了。”当地村民说。
尽管小组长的工作会占用一些时间,但曾旺从不抱怨,“大家选我是信任我,我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天天有事忙,日子特别充实。”采访时,曾旺的脸上总是带着笑。他说,自己的手和脚是比别人短一点,但一样有力气,“重活没法用肩挑,那就用背扛。”
砍玉米秆、搬运物资……他从不假手于人。父亲曾满林如今更像是他的助手,“技术活、动脑筋的事都是曾旺来,我只帮忙出出力。”说起儿子,曾满林的语气里带着自豪。
问起创业这些年的心得,他想了想说:“就是别等,有什么想法,就试着去做。做得成当然好,做不成,也比原地不动强。”
记者手记
他没有令人羡慕的身高,却闯出了不一般的“高度”
与“曾旺”这个名字的相遇,始于一次对普迹中学教师易鹏的采访。易老师提起他时,眼里闪着光。
曾旺是他教学生涯中特别难忘的一名学生。刚入学时,这个身体特殊的孩子总是沉默地躲在教室角落,不敢说话,害怕每一道望过来的目光。
作为班主任,易鹏没有勉强他,只是默默地看着,适时地走近,并豪不吝啬鼓励,也总是耐心地等他开口。一点一点地,曾旺变了——他开始抬起头,下课会和同学说笑,会拿着作业本来办公室面批,会小声但坚定地问:“老师,这道题能再讲一遍吗?”
最让易鹏震撼的,是这孩子身上的那股“倔”。初中三年,无论风雨,曾旺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更没有缺过一节课。他总是骑着一辆小自行车准时往返,有几次摔伤了,膝盖渗着血,还坚持推到学校。
初中毕业后,曾旺没能继续上学,但他从未向命运低头。他去长沙学技术,做学徒,后来又返回家乡,一步步创业搞种植、做养殖。易老师说,他始终记得这个学生——不是因为他的特殊,而是因为他身上那种难得的坚韧。
如今,曾旺常回母校看易老师,并给老师带去自己种的桃子。他的黄桃基地命名为“旺鑫”,就是请易老师起的。
从那个低头躲避目光的少年,到今天阳光底下侃侃而谈的创业青年、村民信赖的小组长——曾旺用双手,一步步闯出了属于自己的路。他没有令人羡慕的身高,却闯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度!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3/69/15309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