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深研算学社之历史,弘扬算学社之精神,活化算学社之遗产
2025-09-25 10:12:59 字号:

深研算学社之历史,弘扬算学社之精神,活化算学社之遗产

“浏阳算学社创立13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深研算学社之历史,弘扬算学社之精神,活化算学社之遗产

从浏阳算学社发出的叩问,回响绵延一百三十年

04、05版文化-6.jpg

浏阳算学社创立13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算学社的历史贡献与时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刘景芳摄

百年算学,科学启蒙。

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举国悲愤,维新思潮涌动。在此国家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以谭嗣同、欧阳中鹄、刘善涵、唐才常等为代表的浏阳先贤们克服重重阻力,在浏阳创立了全国最早的新式学术社团之一——算学社。算学社的创立,不仅开启了浏阳新学之风,更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维新运动点燃了星火,堪称“湘省维新之萌芽”。

2025年9月20日—21日,“浏阳算学社创立13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深研算学社之历史,弘扬算学社之精神,活化算学社之遗产。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激辩与探讨

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浏阳,聆听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走进浏阳一中校园,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的奎文阁(浏阳算学社旧址)静立,马头墙与飞檐翘角间,仿佛还回荡着130年前的激辩之声。这座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江南建筑,在1895年的深秋被赋予了新使命——成为浏阳算学社的创办地。选择将算学社设于孔庙之后,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在传统经学的土壤上,嫁接西方科学的幼苗。

04、05版文化-5.jpg

浏阳算学社是全国最早的新式学术社团之一,它的创立,不仅开启了浏阳新学之风,更为湖南乃至全国的维新运动点燃了星火,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与科技传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陈伏明

初秋的奎文阁,如同一位历经沧桑却依然挺拔的老者。站在奎文阁前,镂空木窗透出的层层光影,不禁让人想象1895年的某个夜晚,谭嗣同和他的同道们在此挑灯夜谈的情景。廊前那盏温润的宫灯,仿佛从未熄灭。新学的亮光,最初就是从浏阳河畔的这间阁楼里点燃的——

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时,三十岁的谭嗣同正在武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谭嗣同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样的经历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更让他深刻感受到晚清社会的积弊与民间的疾苦。谭嗣同学识广博,其思想体系融合了儒家、佛学、西学等多种元素。战争的惨败让他认为变法必先从算学格致起始,于是决定“小试于一县”。他在给老师欧阳中鹄的信中疾呼:“算学不兴,始终不能自强。”这份两万余字的长信后被称作《兴算学议》,成为浏阳算学社的思想纲领。

算学社创社之初,艰难重重。以谭嗣同为代表的变革力量,渴望通过科学教育培养新型人才,迅速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地方保守势力,则担忧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丢失了自身的文化根基……两种声音的碰撞,共同构成了浏阳算学社历史意义的完整维度。尽管算学社从筹办到停办仅历时三年,但其创立绝非一次简单的教育改良,而是谭嗣同“冲决罗网”思想的第一次实践。

04、05版文化-1.jpg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奎文阁(浏阳算学社旧址)。肖行敏摄

9月20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资深专家与新锐学者齐聚浏阳,参加浏阳算学社创立130周年学术座谈会,大家围绕算学社的历史贡献与时代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挖掘其深厚的学术价值与丰厚的精神遗产。

谭裔是湖南省谭嗣同爱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谭嗣同玄侄孙。作为浏阳算学社创建者的后人代表,她表示130年前算学社的创立犹如一颗璀璨的火种,在中国近代教育与学术的漫漫长夜中点亮了希望之光,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铺就了最初的基石。“希望算学社所承载的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精神,历经岁月洗礼,愈发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源泉……”谭裔说。

今年3月,为深切缅怀谭嗣同等维新先贤作出的贡献,继承和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挖掘和展示算学社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进一步擦亮浏阳历史文化名片,浏阳启动了“算学社创立130周年”学术论文征集活动。9月21日的学术座谈会上,五位优秀论文作者代表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分享了见解:

青年学者、《谭嗣同年谱长编》作者张维欣从浏阳算学社的史事编年与相关书信往来着手,追溯了其创立前的酝酿过程,详述了建社始末、教学日常,钩沉社会反响并追踪后续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她还从多个维度比较了《报贝元征》《兴算学议》两篇史料的特征,并依时间线罗列出了算学馆创办期间谭嗣同、唐才常、贝允昕、欧阳中鹄、涂启先等人的重要信件往来。凭借丰富的史料与严密的逻辑,她对算学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根植本土文化,方能保持文化的韧性和活力。浏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兼谭嗣同纪念馆馆长、浏阳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任伶俐,以《地域文化与思想启蒙:谭嗣同的浏阳根基及其算学社实践》为题,从浏阳地域文化与谭嗣同的思想根基、谭嗣同的科学思想与算学社的创立、浏阳文化对算学社实践的具体意义、算学社创立的意义与启示四个方面,阐述“泥土与大树”的关系。她表示,算学社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仅是先贤探索救国道路的实践,更是浏阳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精神的写照。而如何做好文化赋能,是当前需要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04、05版文化-7.jpg

9月20日下午,花鼓戏歌《道吾山》首发,国家一级演员李左与二级演员周永红现场演绎作品。记者彭红霞

作为浏阳市档案和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及唐氏后人,唐学雷重点探析了唐才常对算学社的贡献。他从史料中梳理了唐才常等人创办算学社的大致经过、所作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唐学雷介绍,唐才常在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砥砺改革,展现出其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特质和求真向学、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文化品格。值得一提的是,唐才常曾多次发动家人参与算学社的工作,其弟唐才中不仅协助算学社工作,更在浏阳设图书馆、建群萌学会、兴矿业等维新变法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算学社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堪称科学教育与民族觉醒的里程碑……”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研究员、《国际学术动态》杂志原副主编许淳熙以探讨浏阳算学社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为主题,从科学教育、科学学会、社会变革等视角对浏阳算学社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解读。

作为谭嗣同的三位老师之一,欧阳中鹄对他的影响极其深远。田汉基金会秘书长、欧阳中鹄后裔欧阳维从欧阳中鹄与算学社的关系展开分析。他表示,欧阳中鹄以王夫之为精神导师,推崇“器变道亦变”的哲学观,因此成了率先推进格致之学、大力支持和参与创办“算学社(馆)”的核心人物。谭嗣同的洋洋万言《兴算学议》经欧阳中鹄四次加改、批注、跋文并传播后,对湖南维新运动发展、近代科技传播与社会启蒙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中鹄的先驱性、传承性、思想性、实践性、全局性,令人景仰。欧阳维认为,小试于浏阳的算学社是成功的,于浏阳、于湖南、于中国意义深远,其精神文化应深入研究传承。

作为此次论文征集活动的评委主任,大连大学教授王夏刚在点评中指出,本次研究选题广泛、方法多样,提出了不少富有启迪的见解和研究思路。浏阳算学社的创立,与浏阳的地域文化有一定关系,是浏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继续深挖。

时光流转,先贤已远,但浏阳算学社所展现的勇于开拓、融合中西的精神,仍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不只是百年前一群人在时代激流中的智慧闪光,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回响——那声音穿越沧桑,至今仍在叩击我们的心灵:文明因交流而丰盈,知识因开放而生长。

薪火与传承

精神不灭,“嗣同”二字依旧璀璨如斯

“嗣”者,继也;“同”者,合也。看似寻常的两个汉字,因一个名字而获得了雷霆万钧的重量。谭嗣同的“嗣”,不是嗣续香火,而是嗣续天地正气;“同”,不是同流合污,而是同怀天下苍生。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9月21日,在嗣同高级中学,意犹未尽的专家学者在这个以谭嗣同命名的特殊之地,开启了浏阳算学社创立130周年学术座谈会的第二阶段。

座谈会伊始,嗣同高级中学副校长何申如介绍了学校在弘扬谭嗣同矢志报国、勇于担当、探索真理、追求进步方面的实践,并表示希望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加强与各界的合作交流,共同发扬谭嗣同所倡导的追求真理之精神。

新浏阳人李碧璇自来到浏阳工作生活以来,便被这座城市的历史精神深深吸引。130年前,浏阳先辈以非凡的勇气创办算学社,这不仅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民间科技社团,更是神州大地上的第一簇科学启蒙火种。作为科协工作者,她结合工作实际,以《根植历史沃土,启迪科学新程:论浏阳算学社精神对当代科普工作的现实指引》为题撰写论文,表示愿与同行一道,将算学社的精神火炬传递下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古往今来,知识分子的自觉,在于“不忍”众生之苦、“不欺”人和自欺、“不随”俗世之流与“不敢”违本心之真。“00后”、宁夏大学学生马建斌以维新人士的“自在与自觉”为重点,论述了浏阳算学社创立早期的困顿与出路。在他看来,浏阳算学社的创办与发展,始终伴随着“个人与群体”的互动、“思想与现实”的对冲、“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它以“一邑之试验”开启了“全省之风气”,不仅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制度化的一次宝贵尝试,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组织管理上的探索,也为后来的新式学堂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教训;它更是一个关键的思想与组织策源地,维新派在此集结力量,并从最初的“教育救国”理念出发,最终分化出通往改良与革命的不同路径。

在众多论文作者中,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寒雪独辟蹊径,从谭嗣同、唐才常的办报活动与报刊思想入手,分析其思想来源、现实作用及对维新运动的影响。她表示,二人的报刊思想对近代新闻事业发展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潘定术是潘心元烈士之孙,在他看来,当多数士大夫与官员仍坚决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只主张学习技术层面的东西时,谭嗣同已极力主张“尽变西法”,变革中国封建专制之“体”,寻求“救亡之道”和“自强之谋”,这表明了谭嗣同具有走向世界的眼光和胸襟。谭嗣同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精神,在当前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追寻。

台湾高雄科技大学教授谢贵文不远千里而来,正是出于对谭嗣同的敬仰。他认为,谭嗣同恢宏又庞杂的思想体系中,佛学思想影响至深,构成了一个超越一切的大同世界观。其思想观点,与算学社创立及后来的维新运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中南大学教授孟泽坦言,年轻时读《戊戌喋血记》,便为谭嗣同的光芒所触动。他认为,浏阳算学社创立的意义在于推动了几大转型:知识的转型、思维的转型、价值的转型。算学社创立,不仅意味着国人开始追求现代科学技术,以唯物主义之角度看世界,更提醒着后世之人要对虚无主义保持警醒之态。仅此一点,浏阳算学社的创立便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教科书里的“谭嗣同”到课堂上的“谭嗣同”,再到学生们心中的“谭嗣同”,嗣同高级中学历史教师王虎从教学实践出发,阐释谭嗣同“欲讲富强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这一主张的重要性。

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原会长谢大可讲述了浏阳算学社与长沙时务学堂的渊源。1895年,浏阳算学社由谭嗣同、欧阳中鹄、唐才常、刘善涵等维新志士创立,它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科技社团,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开创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教育。两年后的1897年,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又一起参与了时务学堂的创立并担任职务,浏阳算学社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模式等成功经验都借鉴到时务学堂的办学之中,为后来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闪闪发光的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史专家张之俭和嗣同高级中学党建指导员、浏阳一中原校长袁章军等亦发表了视角新颖的观点……近三个小时的座谈,现场气氛热烈。

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李运胜和市档案馆馆长罗柱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学者的独到见解与深入研究表示感谢,并期待大家持续挖掘谭嗣同思想与算学社的深刻内涵与当代价值,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让这笔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耀眼的光芒。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隔百年,“嗣同”二字依旧璀璨如斯,这二字何尝不是天地间不灭的星辰!

情怀与回响

一首《道吾山》,唱不尽谭嗣同对家乡的热爱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

从浏阳走出去的谭嗣同一直深情地爱着自己的家乡,曾以家乡“物产殷阜,矿质充韧”而自豪,甚至给浏阳冠以“东方小瑞士”的美称。这位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曾在家乡开煤矿、办学校、兴算学,将改变浏阳的面貌与维新变法运动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才华横溢的他也多次为家乡的道吾山、枫浆桥、青枫浦、菊花石赋诗寄情。

1881年,风华正茂的谭嗣同游览了道吾山和兴华禅寺,在山水与禅意交融间创作了五言律诗《道吾山》。这首诗通过“夕阳”“古寺”“空潭”等意象,营造出宁静、幽深的意境,表达诗人对禅意的追求和对尘世的超脱。细读,又发觉字里行间藏着一个维新志士的灵魂,在出世与入世、寂静与喧嚣之间求索。谭嗣同笔下的道吾山,不仅是真实山水的写照,更是他心中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投射。古往今来,这首诗为世人研读谭嗣同、品读道吾山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025年,既是浏阳算学社创立130周年,也是谭嗣同诞辰160周年。9月20日下午,由谭嗣同作词、陈耀音乐工作室创作的花鼓戏歌《道吾山》首发式在谭嗣同祠举行。

“音乐构思不仅关注情感表达,还融入了浏阳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通过音乐语言,展现了浏阳的秀美风光和谭嗣同的家国情怀,将个人情感与地域文化、历史精神相结合,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首发式上,花鼓戏歌《道吾山》的艺术总监、陈耀音乐工作室领衔人陈耀讲述了这首作品的创作历程——

这几年,陈耀来浏阳的次数比较多。每来一次,他心中就加深一次对浏阳的感情,更是感慨浏阳这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走出了谭嗣同这样的人物。2024年,他和团队首次以谭嗣同的诗歌《青枫浦口送兄行》作词,创作了同名花鼓戏歌,广受好评。此次推出的《道吾山》作为姊妹篇,由国家二级作曲家陈珊珊作曲,国家一级演员李左与二级演员周永红演唱。

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创作团队反复吟诵谭嗣同的原诗,多次到道吾山采风,感受诗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体察一百多年前谭嗣同心中的感情。在创作过程中,则选择了以湖南花鼓戏“打锣腔类”的声腔母调“西安调”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在旋律的运用技法上,既保留了花鼓戏的特色,又通过细腻的音符变化和沉稳的4/4节奏处理,强化了情感的表达;在配器上,均以管弦乐的配制,加入木鱼、三角铁等伴奏乐器,呈现厚重的禅意色彩,为戏歌增添了浓厚的古典戏曲韵味和情感深度……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现场,李左与周永红倾情演唱了这首作品。优美深情的唱词,婉转低回的唱腔,再辅以充满禅意的配乐,将谭嗣同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天地之大和人生之微的感触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曲终为叹,最后一个音符散去时,惟有那一声慨叹缠绕在时空里。忍不住遥想,站在时光的长河之中,140余年前的青年谭嗣同游完道吾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当音乐响起,它不像我熟悉的花鼓调,舒缓而精雅,如诉如歌,引人遐思,听来如沐春风。道吾山在世人眼中多是巍峨峻秀,而诗人与艺术家却悟出其中禅意。”欣赏完花鼓戏歌《道吾山》后,刘善涵的族裔刘良洪感慨道,以谭嗣同的《道吾山》创作花鼓戏歌,足见创作者的良苦用心,期待能有更多艺术家以雅俗共赏的方式来讲述浏阳故事。

首发式上,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道吾山》这首歌能让更多人了解谭嗣同、道吾山、浏阳的历史文化和美丽山水,唱响浏阳文旅融合的主旋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