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师者如是丨浏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双勤:22年做好一件事,助残障学生无障碍学电脑
2025-09-08 11:13:54 字号:

师者如是丨浏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双勤:22年做好一件事,助残障学生无障碍学电脑

浏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双勤:22年做好一件事,助残障学生无障碍学电脑

03版教师节-2.jpg

张双勤指导学生进行Flash动画制作。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走进浏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下称“浏阳特校”),机房里,张双勤正在指导培智职高班的学生使用软件。一个学生略显困惑地抬起头,她立刻走过去,俯身在电脑前示范操作——这样的场景,在过去22年里不断重复。

2003年,24岁的张双勤刚从学校毕业,来到浏阳特校担任信息技术教师。因儿时患骨髓炎,行走略有不便的她,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2年。从零开始学习、创编手语计算机术语,自编校本教材,甚至参与全国性课标制定、教材编写……她的坚守,只为了这群“特别”的学生。

自创手语与教学方法,破译“沟通密码”

刚到学校时,沟通是张双勤面临的最大挑战。

“给学校的听障学生上课,需要使用手语,我就每天对着手语书自学,书上没有的词,就向其他老师请教。”张双勤说。

当时,许多计算机术语没有现成的手语表达。“像‘保存’‘文件夹’这些词,手语书里根本没有,我就自己创编。”张双勤说,她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将文字打在屏幕上,与学生共同商量,“比如‘保存’,就用‘保护’加‘存在’的手势组合,有时候干脆直接使用指语。”

此外,由于还没有手写输入法,听障学生学习拼音又特别困难,张双勤就教他们五笔输入法,并在晚自习时带着他们拆字根、搞竞赛,“学习氛围非常好。”

在22年的教学生涯中,张双勤教过听障学生、视障学生和培智学生。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她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摸索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面对视障学生,她自创“触觉定位法”,帮助他们通过触摸感知键盘和屏幕;针对听障学生,她独创“视觉化阶梯教学法”,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图像;为了让自闭症孩子理解“复制粘贴”的概念,她更是精心编创了“小蜜蜂采蜜”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技能。

在所有教学创新中,最让她有成就感的,则是科技带来的某种“顿悟瞬间”。

“我还记得,当我设计的‘音乐可视化系统’第一次应用时,那些跳动的蓝色波纹宛如海浪般,在屏幕上起伏流转。”张双勤说。彼时,一个名叫小霏(化名)的听障学生瞪大了双眼,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屏幕,手指不自觉地跟着韵律舞动。随后,她转身用手语比出了一句话:“老师,原来音乐是蓝色的!它在我的眼睛里唱歌!”

这一刻,张双勤深深感受到,科技不仅能够打破沟通的壁垒,更能为这些特殊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多彩世界的新窗口。

参与编写课标与教材,从校园走向全国

2015年,张双勤的教学生涯又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当时,全国没有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没有教材。为编制全国课标,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向全省特校发放了调查问卷。

“因为学校开设了培智信息课,我认真填写了问卷。可能是回答得很详细,我被邀请参加全国课标编制工作。”张双勤说,这次经历也让她意识到了教材的重要性。

课标确定后,2016年到2019年,张双勤编写了六册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校本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设计。从认识鼠标、键盘到使用微信、地图等常用App……课程完全针对培智学生的特点设计。

“我的一课内容可能只相当于普通教材的一个小知识点,但要分成多个步骤,配合大量示意图和实拍照片。”张双勤说,为了展示手机操作,她还特意找了不同型号手机进行截图。

“张老师编写的校本教材非常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易于学习、掌握。”同样在浏阳特校担任信息技术教师的刘柳君说,张双勤是一名非常专业、有责任感的教师,“如果我们对教材、教学设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她都会耐心解读、演示。”2021年,张双勤又收到人民教育出版社邀请,参加了全国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材编写工作。如今,这套名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的教材,已经成为全国30多个省、市的指定用书。

在浏阳特校的机房里,张双勤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教着那些特别的孩子,用代码和爱心编织着一座座“桥梁”。她日复一日的守望,就是为这些特别的孩子,守护好这扇看见更大世界的窗。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