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大师傅”拿下村厨金奖
2025-01-16 09:47:52 字号:

浏阳“大师傅”拿下村厨金奖

把寻常食材做出大众满意的味道

QQ浏览器截图20250116093513.png

在浏阳市职业中专的厨房,徐激杨站在直径90厘米的大锅前,挥舞起特制的铲子,做起了学生们爱吃的红椒红烧肉。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刘谢禹

2024年湖南省村厨大赛暨“聪厨”杯2024湖南乡宴乡厨名师晋级赛浏阳站现场,伴随着一声锣响,来自湘潭、岳阳等市州的40多名村厨抡起大勺、燃起炉灶。瞬间,现场氛围被切菜的清脆嚓嚓声、翻炒的热烈哗哗声以及火苗的呼呼声点燃。

从厨30多年的徐激杨沉浸在自己的烹饪过程当中,扇子骨过油、扣肉上锅、大蒜辣椒爆香……繁复的过程被徐激杨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是比赛,徐激杨也像日常做菜一般沉着。在他不紧不慢的动作间,菜肴的香气溢出炉灶,引来众人围观。

“金奖!”经过湘菜大师王墨泉、许菊云、聂厚忠等人的综合评判,徐激杨拿下了此站比赛的最高奖。一旁的妻女欢欣不已,“就知道他能行,一百多桌的宴席,他都能搞定!”

“乡村厨师的最大本事就是要把寻常食材做出大众满意的味道。”作为一名村厨,56岁的徐激杨一路从乡间宴席中走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师傅”。

从帮厨到当地有名的“大师傅”

通常来说,厨师这一行当大多有师承。

面对这一话题,徐激杨显得有些不好意思,“说实话,我还真没有系统跟师傅学过厨艺,要说入门,就是跟着我叔叔做事。”

徐激杨是社港镇丹霞村人,自小手脚麻利,爱帮着父母操持厨房,把饭菜做好。

“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要绞尽脑汁,将单调的食材尽量做得好吃一些。”当时,徐激杨的叔叔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大师傅”,不仅本村的红白喜事找他掌勺,连临近的平江县也常常邀请他去“坐镇”。

“那时我十五六岁,叔叔爱带我去帮忙打下手。我也愿意去,毕竟吃席是改善伙食的好机会。”徐激杨说,其实叔叔也没有刻意教过他厨艺,但在做好切、洗等工作后,他总爱在灶台旁看叔叔做菜。

一边看、一边学、一边悟,徐激杨的厨艺进步很快,有时只需叔叔的一个眼神,他就知道该递什么调料。

从最基本的择菜做起,徐激杨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了各种食材的特性和烹饪要领,“后来我去长沙的饭店求职,做了几天就让我上灶台,因为我基础扎实。”

对于能在此次比赛中获得金奖,徐激杨认为,这和当初自己跟着叔叔辗转承接乡村宴席打下的基础分不开。

在叔叔离世后,徐激杨便接班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师傅”。高峰时期,他一年要为50至60场乡宴掌勺。

徐激杨介绍,自己曾辗转国防科技大学、湘潭理工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厨师。近两年才回到浏阳,在浏阳市职业中专担任厨房总厨,为师生们烹饪美味健康的佳肴。

“徐师傅的拿手菜很多,尤其是辣椒炒肉和扣肉。学生们非常爱吃。”说到徐激杨,浏阳市职业中专后勤部负责人陶庆秋赞不绝口,“他能拿金奖,是实至名归!”

煎煮烹炸都要会,风俗习惯都要懂

乡村宴席和学校食堂的烹饪过程大同小异,都是人们常说的“大锅菜”。

大锅菜的特点之一就是分量大。在浏阳市职业中专的厨房,徐激杨站在直径90厘米的大锅前,挥舞起特制的重达5斤的铲子,烹饪起了受到学生们热捧的红椒红烧肉。5斤辣椒、40斤肉先后倒入大锅里,大铲子不断在锅里翻炒,让食材受热均匀。盐、鸡精、糖等调料先后入锅,加上适量清水,再大火,让食材入味。

伴随着“咕嘟咕嘟”的沸腾声,肉香萦绕在整个厨房。“尝尝,看看香不香!”徐激杨招呼记者尝了几块刚刚出锅的红烧肉。徐激杨用大锅烹饪的红烧肉在味道上显得非常克制,辣度、咸度恰到好处,更多突显的是肉本身的鲜甜。

“做菜也要分对象,给学生做的菜,味道要适中。毕竟这么多学生,一人有一人的口味,要尽量让菜的味道大众化一些,让学生吃饱饭。”徐激杨说,他做菜有一个习惯,就是不试菜的咸淡,“这也是多年的经验,根据食材的多少、锅的大小,我对油盐拿捏得非常准。”

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徐激杨和同事们高效配合,完成了数百名学生中午的六菜一汤,“对于我而言,工作量并不大。在承接农村宴席时,我一个人做过一百桌的菜。”

“做乡宴的本事不仅在灶台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灶台下。”徐激杨说,一个全能的乡村厨师,不仅要有膀子力气和煎煮烹炸等多样化烹饪技巧,更要有对食材数量的精准估算能力,“少了不够吃,多了又造成浪费,这才是考验乡村厨师水平的地方。”

除了要掌握好灶台上的那些事,对当地的风俗习惯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不然可能一开口,就会让主人家难堪。

“比如在有些地方,办满月酒不能上肉丸子。因为‘丸’谐音‘完’,不是个好口彩。再比如办喜事,头盘菜全家福里用黑木耳不用白木耳,这也是大家沿袭下来的一种习惯。”徐激杨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习俗和食材也在发生变化,不少人从以前的讲排场、讲面子中脱离出来,更加重视节俭和氛围。

记者手记

乡村厨师,烹饪江湖里的“隐士高手”

借着“村厨大赛”的契机,记者接触了不少来自湖南各地的乡村厨师。他们大多没有响亮的头衔,平日里隐于乡野,往往只有当地人才有机会品尝到他们烹饪的佳肴。

徐激杨是所有参赛厨师中让记者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个。几乎没有在专业饭店长期从业经历的他,无论是烹饪技巧、特点,还是谈吐,都充满了乡村厨师的味道。

他对做菜的条件没有太多要求,缺乏大锅铲,他就双手各拿一把小锅铲“左右开弓”,照样开炒;缺乏称手的工具,他能现场改良,因陋就简,灵活处理;缺乏成熟的帮厨,他能合理安排,把适合的人调配到适合的环节,确保菜品的制作效率和质量不打折扣……

乡村厨师的生存之道完全建立在口碑之上,他是严格被当地市场筛选出的佼佼者——行还是不行,主要就靠口口相传。

然而口口相传的传播力毕竟有限,况且乡村厨师施展手艺的机会还与当地的宴席操办深度绑定。因此,即使是“高手”,大多也只能是“声名在内”。

有一身本事傍身,为什么不走出去?徐激杨说,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舞台,他尝试过到饭店当厨师,却总觉得找不到乡宴上的喜悦感,邻里乡亲、亲戚朋友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更能让他感到满足。

或许,为乡亲们做菜,才是乡村厨师内心的追求。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