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热衷收藏四十五载,把藏品文化和收藏故事写成了书
2025-02-13 10:03:45 字号:

热衷收藏四十五载,把藏品文化和收藏故事写成了书

07版老友记-1.png

退休后,王春生花了三年时间创作出《敝帚四自集》,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赏析珍贵的藏品。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普通人玩收藏,还能写成书?近日,淮川街道退休老人王春生的自著书籍《敝帚四自集》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初看书名,人们或许会以为这是一本文学杂谈,但实际上,这是一本蕴含着深厚收藏情怀的专著。

王春生生于1962年,自幼便对收藏有着浓厚的兴趣。退休后,他花了三年多时间伏案记录,将自己半辈子收藏的故事娓娓道来,更旁征博引,对每件经手过的重要藏品都进行了详尽解析、赏析,让人受益匪浅,惊叹不已。

热衷收藏四十五年,存古韵悠长

踏入王春生家,仿佛时光穿越,目之所及,满是古香古色的藏品。客厅装饰有古朴典雅的双面绣、书房里摆放着明末清初的红木琴桌,文房四宝更是润泽光滑,散发出岁月的底蕴。据统计,他的藏品数量达三千余件。

07版老友记-2.png

热衷收藏45年,王春生珍藏的藏品包括瓷器、玉器、古书、木器、漆器以及近代红色收藏等。

“每购得一件心仪的藏品,那份喜悦真是难以言喻。”回忆起初次涉足收藏,王春生说,那还是1981年,他刚刚踏入工作岗位,得知唐家洲有人从老房中拾得许多古币,他便毫不犹豫购买了一批。随后,他又听闻附近一村民从施工的老宅暗室中发现了一个黄釉抱月瓶,便急忙跑过去购入,“那时,我将大部分工资都花在了收藏上,自己吃糠咽菜也没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春生的藏品日渐丰富。45年来,他收藏了唐代宫女抚琴、乐师击鼓、文官策马画砖,汉代游丝毛雕的和田玉器,以及不同时代的官窑瓷器等,藏品包括瓷器、玉器、古书、木器、漆器以及近代红色收藏等。

岁月流转,时间无形,悄然流逝,但每一件藏品身上,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瓷器的材质、形状、花纹,以及寓意,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如雍正、乾隆时期的官窑婴戏纹饰颇有工笔画风格,到了同治时期,这种图案的表现形式便有了刻画、印花的变化;而每一本得以流传下来的古书,更是清晰地记录着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王春生尤爱深入到每件藏品背后的历史长河中,去判断光阴在藏品上的存留,去了解古人在当时的生活和思考,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明代的百蝶罐、磁州窑的扑满(存钱罐)、乾隆年间的手炉……”王春生如数家珍,每一件藏品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收藏物件,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些艺术元素的美,更能在钻研和学习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提笔著书谈文化,盼诗礼传家

退休后,王春生开始着手整理这些年的收藏,并且提笔创作《敝帚四自集》。对他而言,收藏并非单纯追求经济价值,即便是“敝帚”,却也因为这一份赤诚的热爱而显得弥足珍贵。所以,书名中的“四自”,是他想要表达的自藏、自赏、自信、自珍的意思。

“我曾以为收藏只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后来才发现,收藏更是一种家风传承、文化传承。”王春生表示。印象里,他的家中就曾留下长辈多年收藏积累的古董古玩,如象棋、钱币、砚台、瓷器等,家门口的一个牛角鞋拔子就古朴而考究。还有家中老旧书柜中一捆捆的线装书,他曾坐在父母的膝下,听着长辈们的教诲,翻着那古旧泛黄的书页,得以知识启蒙。

王春生把收藏当作自己传承这份家风的责任。多的时候,他的古书收藏高达六百余本,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他都会将古书放在屋顶和阳台晾晒。与此同时,他也将自己对收藏的理解体现在言行举止中,每每和孩子们聊及每件藏品时,都能对历史背景侃侃而谈,让子女们深知收藏的价值更在于精神财富而非物质。

王春生的手中,还保存有一块祖传的藏品。那是一枚刻着“御赐养老”的铜牌,略有绿锈,边缘包浆醇厚。据族谱记载,这是王氏先祖王汝斌在南京任省察官卸任时,明代朝廷颁发的告老还乡的凭证。这件珍贵的藏品,不仅见证了古代官员退休养老的历史,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王氏后人诗礼传家,兢兢业业。

《敝帚四自集》这本书也受到了朋友们的积极反馈、点赞。王春生摩挲着书页,表示这是自己对过往收藏生涯最珍视的总结,希望能通过此书,更多地记载中国古代文明成果、艺术成就,传播大国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让更多人了解、珍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一份力。

延伸阅读

沉浸创作发挥余热,第二本书正在酝酿

经过三年多精心雕琢,王春生的《敝帚四自集》问世。让人尤为感叹的是,在书末的后记里,他深情嘱托家人,如若以后要处理自己的藏品,务必捐赠给国家的文博机构;若选择拍卖,则需将部分所得做公益事业。

“党和国家对我的栽培,是我永生铭记的恩情。”王春生说。2022年4月,他正式退休,当领到第一笔养老金时,他的内心激动不已,“回望过往,我自觉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微不足道,而党和国家却不忘我的付出。”

退休后的王春生,从不热衷于牌桌之乐,只愿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真正做一名对社会有价值的阳光老人。面对未来,他思考着,该如何继续发光发热。为此,他主动请缨,担任街道辖区两新组织的党建指导员,每月走访、每年授课,始终尽职尽责。

其余时间,他则沉浸在整理收藏与著书立说的乐趣中。在回顾的过程中,那些关于本土饮食文化,以及个人奋斗历程的故事与片段纷纷涌现。

“我想把这些珍贵的记忆写下来,创作成第二本书。”王春生表示,在首部古玩著作“出炉”后,他又萌生了撰写第二部的念头。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日夜萦绕于心,关于写作的主题、方向、重点以及书名等关键问题,已经反复在他脑海中思考。某日,他驻足于书柜前欣赏一件宋代梅子青瓷器时,灵感乍现,文思泉涌。

“‘宋时梅子青,能饮一杯无’是我当时想到的诗句,我想用《宋时梅子青》作第二本书的书名。”如今,王春生已经开始写作书序,对接下来的创作,他信心满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