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通过民俗文化藏品触摸历史的脉搏
走进黎武的收藏世界,各类藏品琳琅满目。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古港镇梅田湖劳动与实践教育基地(下称“梅田湖研学基地”)的入口处,村民黎武经营着一家蒸菜馆,从外部看普普通通,走进去却是另一番天地。蒸菜馆内部隐藏着他的一番心血——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小藏馆”。
木器、石器、铜器、瓷器……各类民俗文化藏品琳琅满目,黎武将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品集中展示,让前来研学的孩子们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
收藏情缘
打造视觉盛宴,民间收藏琳琅满目
走进黎武的收藏世界,从古老的农具到精美的嫁妆,从斑驳的风化轴头到栩栩如生的雕龙柱顶石,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默默诉说着往昔。
黎武对老旧物品的热爱源于他炽热的怀旧情怀。
“我特别喜欢老旧物品,看到有点年头的东西,就想收藏起来。”黎武笑着说,他很乐意将这些藏品重新拿来利用,让它们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藏品室内摆放着茶几,供客人们坐的板凳也不普通,板凳下满是雕花,居然是民国时期的物品;室内一个正燃烧着炭火的围炉,烧火缸则是绿色的釉面、醇厚的包浆,古朴气息处处显示其是民国时期的藏品;还有正在烧水沏茶的用具也是一个老旧物品——那是一根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细长铁杆,老一辈人称其为“通钩”,底下的钩子挂着一把铜壶,正冒着丝丝热气。
黎武对老旧物品的热爱源于他独特的怀旧情怀。年轻时,他看到村民家里废弃的石槽,就对那份质朴情有独钟;看到别人家中摆放着老式的收音机,他也痴迷不已,爱不释手。后来,他外出旅游,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收购一些老旧物品。渐渐地,他因热衷收藏而出名,附近的村民会将不用的旧物送到他这里来,于是他家门口常常堆满了各种水缸、石柱、石雕,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黎武对老旧物品的热爱源于他炽热的怀旧情怀。
历史长河在这些旧物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让黎武沉迷其中,一遇到同道中人,他就有聊不完的话题:聊石头,他有一对雕龙柱顶石,能追溯到明朝;聊木器,一对枣木风化轴头让他啧啧称奇;聊民俗,清代的衣柜、婚床、屏风、瓷壶在他家中数不胜数,甚至还拿出三间卧室来安置,那镂空的雕刻、精细的花纹、小巧的锁扣,每一样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文化传承
延续传统文化,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体验
历经数十年的收藏历程,黎武的收藏热情从未减退。从以前的自赏自鉴,到后来的以藏会友,到如今,他希望这些藏品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于是他萌生了一个念头——为这些藏品打造一个展示室,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触摸历史脉搏的平台。
“古代抽水机长这样?”“祠堂建筑为什么要雕龙画凤呢?”……前来参观的孩子们面对这些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老旧物品,心中充满了疑问,在把这些疑问一个个“搬”掉的过程中,孩子们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黎武的好友、市收藏协会东区联络处负责人罗海波十分支持黎武的举动,也表示愿意为孩子们答疑解惑,介绍各类藏品知识。“浏阳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文化底蕴深厚,让孩子们走近文物,能培养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怀,”他指着黎武满室的“通钩”和“铜壶”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都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
浏阳收藏爱好者鲁福厚也为黎武的展示室点赞,他认为,梅田湖研学基地本身就以农耕文化向孩子们开放,黎武收藏中的老式水车(部分构件)、二龙戏珠的龙匾、丰收图案的瓷器等,都能让孩子们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将藏品放在研学基地作为一种学习和体验,能够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引导孩子们关注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延续传统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成长!”古港镇相关负责人对黎武的藏品展示室表示支持。据统计,自2017年至今,梅田湖研学基地服务学生已经超过40万人次,被46所学校授牌为定点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黎武这一新的研学亮点,定将给孩子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研学体验。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6/64/1471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