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三十六载坚守,老客运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车”
2025-02-06 10:54:21 字号:

三十六载坚守,老客运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班车”

06版-2.jpg

高长英(左)正在引导乘客通过无人售票机买票。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实习生胡晓梅

“这36年里,每一年,旅客们回家的心情都是同样迫切,脚步都是同样匆忙。而作为一名交通人,我不仅见证了春运交通工具的‘进化’,也看着旅客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从1988年进入交通系统,到2025年即将退休,高长英一共经历了36个春运,“再过四个多月,我就要退休了,这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也是最后“一班车”。站好这一班岗,当好最后一次春运守护者,我也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过年、家、车站、春运。36年来,这四个词在高长英的记忆里是相互重叠的,而每一年的气息与状态却又是在悄悄改变的。时光交替,亦是时间与心境的交替。

1988年进入交通系统,她在岗位上见证浏阳发展

1988年,彼时位于车站路的浏阳长浏汽车站迎来了一位青春洋溢的女员工。18岁的高长英,成为东线班的一位普通乘务员。

司乘人员,在满怀憧憬的高长英眼里是这样的:一趟趟的准时发车、及时报站,看着大包小包的乘客鱼贯而入……车厢里的时光,是新鲜而充满生活气息的。

“我入职时是11月,很快就迎来了人生中记忆深刻的第一个春运……”新鲜劲刚过,高长英所在的汽车站便全面进入了春运状态。每天凌晨5点起床,简单洗漱、吃点东西,她便上班了。一个票夹、一支笔,再加上一大沓零钱,便成了高长英上班的“三大件”。

“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来车站搭车回家过年是旅客的主要出行方式。”东线车途经古港、沿溪、官渡、达浒等乡镇,最后到达大围山镇。装衣物被褥的蛇皮袋、工地上用的桶子和铲子……旅客们将这些大包小包的行李带到车站后,大件的由司乘人员帮忙安置在车顶并用绳索、网子捆好,小件的则塞在座位底下。即使这样,车厢里还是拥挤不堪。

“有时卖个票都挪不动脚,只能请后面的人将钱和票来回传递。”往返三四个来回,一天下来,收班时,高长英感觉自己全身都要散架了。

到了1990年,高长英的工作换到了售票班。虽然出的是内勤,但春运期间的工作一点都不比之前轻松:由于当时并没有电脑联网,所有的车票都是通过人工手写的方式进行售卖。此时,浏阳开通了省际班车,售票大厅内,旅客们更是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每天起码都要手写1000张票以上,到了晚上下班,手关节都僵了。因为不能违反工作规定为人留票,还得罪了不少亲戚朋友……”提及当年春运的火热劲儿,高长英依旧历历在目。

将每名旅客平安送到目的地,是她最大的快乐

“春运,对于旅客来说就是买票上车坐车,可对于交通人来说,背后的付出却是细微而具体的。”时光匆匆,一晃就到了1994年。刚刚撤县设市不久的浏阳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经济的活跃也使春运不仅仅停留于“人数”之上。

这一年,高长英调到了服务班,担任班长职务,身上的责任与担子都重了很多。在服务班,每天都需要引导数百辆南来北往的车辆进出站。尤其是旅客增多后,引导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了。“线路、车次、时间都要对得上,频率高的线路尤其如此。坐错了车,对旅客来说,会耽误旅程,对车站来说,调剂车票也是一件很难的事。”

“先不要哭了,我来想办法安顿……”极大的旅客吞吐量,常常会让高长英遇到一些没能买到车票的特殊旅客。进退两难,再加上举目无亲,也会让一些单独带着孩子的女性乘客急得直掉眼泪。这时,高长英的出现无异于雪中送炭——善良的她不仅会帮忙安抚哭闹的孩子,还会带着旅客去食堂吃饭。要是实在赶不上当天的车,高长英还会将她们带回自己家或亲戚家过夜。这份暖心与贴心,也让她一度收到了很多封感谢信。

“我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和车站,更是浏阳人的热情友善。”聊及当年的这些善举,高长英说。

“到了1997年左右,携带行李箱的旅客就多了起来。”蓬勃的经济发展,让外出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车站也大幅增加了开往广东、深圳、上海等地的长途班车。很多旅客的行李也由最初的帆布袋变成了时尚的拉杆行李箱。轮子滑过地面的声音,节奏欢快、让人舒心。2003年,高长英调至浏阳长途汽车站担任值班站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七八年。而此时,车辆班次调配、安全生产、旅客引导等工作都落到了她的肩上。

“和前面的上十年不一样,不仅是旅客们的行李、衣着发生了改变,我们的车站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可以通过电脑售票了,车辆也从普通的客车慢慢升级,安全性、舒适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几乎没有休假的时候,也难得和家人团聚。”收工的时候,往往已是万家灯火之时。夜幕降临,这个城市的灯火也衬托着城市的繁华。繁忙的春运里,将每一名旅客平安地送到目的地,成了高长英最大的快乐。

三十六载寒来暑往,她希望大家都能“多回家看看”

浏阳长途汽车站、关口汽车站、浏阳汽车站……在站长助理、副站长等多个岗位上锻炼后,高长英于2018年升任浏阳汽车站站长至今。

“帮我买一张回邵阳的票。”“我要去新化……”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许多浏阳人外出工作,也有许多外地人来到浏阳工作、安家。天南海北的口音,让人感受到了浏阳的包容与开放。而对于浏阳汽车站而言,春运旅客的吞吐量也从每年的几十万人次渐渐回落。而人流量的下降,让高长英和团队有了更多时间与精力,做好精细化服务。

“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您慢点,我来帮您拿行李。”触摸屏式的无人售票机、先进的汽车班次调度系统、智能的安检机器、暖心的便民药箱……借助科技的进步,车站的管理服务也从最初的“体力活”变成了“脑力活”“用心活”。

“因为出行方式的多样化,车站搭车的人流量少了,但我们提升服务的脚步并没有停歇,而是从站内‘开’到了站外。”近几年来,高长英带着团队人员,一起走进院校,以及浏阳经开区与各个乡镇的大型企业,将从前的“旅客等车”变为“车等旅客”,实现了“精准春运”的跨越。

曾经,检票通道和候车室挤得水泄不通,每个旅客的脸上都写满了焦急。如今,浏阳汽车站不仅满足了人们高效出行的需求,更传承了多年来对旅客关怀备至的人文精神。让人们在赶路之余,能够更加从容,慢下脚步感受身边的美好。

“当我们精益求精,将服务做到极致的时候,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于公共交通出行习惯和氛围的养成也更为有利。”一年四季,周而复始。从黎明破晓到华灯初上,年的气息在候车大厅里流淌。对于高长英而言,那一张张回家的面孔,不仅仅是一面之缘,更是一份信任与被信任,“36载寒来暑往,36个春运的热辣滚烫,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之余,多回家看看。”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