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育300多个辣椒新品种到提纯拖泥豆“辣椒大王”杨意红对话种子六十余载——
“种子”便是最大的意义
杨意红与种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共计培育了300多个辣椒新品种。记者彭红霞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春种秋收,留种再生。对于84岁的杨意红而言,这一生中,“种子”便是最大的意义。它是最好的陪伴,也是最大的“快乐”。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纯的第一批辣椒种子开始,到成功培育300多个辣椒新品种,成为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从带领乡亲们前往海南种辣椒,到为家乡葛家量身培育的“鸡肠子辣椒”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再到为了壮大浏阳豆豉产业接过提纯拖泥豆这一重要科研任务……
“种子在石头里等待春天。”这一生中,杨意红所热爱的,便是这一颗颗小小的种子。而他自己,也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一样,从播种到收获,穿透黑暗的泥土后冲破坚硬的种皮、迅速向下伸长、萌芽生长新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实实在在地帮助到这片土地上的农人,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的轮回?
种子的密码
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乡野的春天总是生机勃勃的:那满山的葱茏蓊郁里,间杂着各种各样会开花的树。山下,油菜花已经谢了,结荚的植株一如绿色的波浪在风中轻轻沉浮。
这个名为“沙子坡”的山头,是杨意红的新基地,专门用来提纯拖泥豆(又称为“懒人豆”)——一种专门用来制作浏阳豆豉的原料。据1935年的《中国实业志》载,湖南豆豉以浏阳产最为著名,当时县城中即有豆豉作坊30余家,因此有“无豆豉不成店,处处豆豉香”一说。
因为容易种植且不需要过多的肥料,拖泥豆一度成为制作浏阳豆豉的最主要原料。至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们甚至在一季稻田中广泛播撒。但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拖泥豆几乎绝种,浏阳豆豉的原料也不得不改用外地品种。
“鞭炮响,豆豉香,一对兄弟走四方。”曾经听到这句话就会让人想起浏阳豆豉,它的味道是那么的熟悉而又独特。可在几年前,杨意红无意听到了一个让他无比触动的故事:一个爱好美食的外国友人听说了曾经名扬海内外的浏阳豆豉,便邀请中国朋友带他去当地的唐人街寻觅食材,在跑遍了多家店铺后,却只找到了广东的阳江豆豉……
“想要做出浏阳豆豉原来的味道,就必须先种出从前的那种拖泥豆。”从2019年开始,杨意红便开始寻找拖泥豆的老品种。株洲城区、攸县、茶陵……一年下来,却毫无收获。最终,在浏阳北乡一老农家中,一小把老品种被他如获至宝地捧在了手心。2022年,杨意红正式接过提纯复壮拖泥豆这一重要科研任务。试种后,他将所收获的一点豆子拿到豆豉厂进行试验,但是成品的色泽却不如想象中的黑亮。
“失败是正常的,通过杂交再试。”对着灯下的样品,杨意红总结着原因。
抱着不断试下去总会有机会的信念,杨意红去野外采集野生豆的种子与之杂交,最终提纯到了原麻色的泥豆。虽然在颜色上未达到要求,但在产量、抗病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将这些原麻色的泥豆再与老品种黑豆反复杂交提纯,最终这种自创的黑色拖泥豆试种成功了——做成豆豉后,它不仅色黑油亮,且香味扑鼻。尽管产量不高,但这便是记忆中的味道!
和周围的葱茏蓊郁不一样,基地的山头多是裸露的页岩风化泥土,被一垄垄整理成整齐的梯土。蹲下去仔细看,那些青绿的豆苗已经悄悄冒出了小脑袋,在春风里交头接耳——
杨意红选择这片荒山作为种植基地,除了要提纯复壮拖泥豆外,他更想利用豆类植物的根瘤菌来固定游离氮素,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此外,还可以套种油茶和西瓜,实现一地多用。如果实验成功,这将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提供全新思路。
彼时,杨意红的老伴还在。从第一次试种开始,陪着自己种了一辈子辣椒的老伴依旧毫无怨言地帮着自己开山种豆。从清理杂草树木到垦土成垄,两个人肩挑手提,这才让试种基地有了最初的模样。
去年,老伴因病去世了,杨意红的内心像是一下跌入了冬季。悲痛之后,他将老伴安葬在试种拖泥豆的山头,或许这也是老伴生前向往的生命状态——生前,她默默无闻地支持着他的各种种子实验;去世以后,静静地安眠在那些随风摇曳的豆苗中间,继续守望着他做种子实验的身影……
今年,他的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种植了30余亩拖泥豆。
“原本拖泥豆一年只种一季,现在尝试的是一年收两次。在三亚、浏阳两地反复试验,传统亩产100多斤,我们提纯目标是超过200斤。只有产量上去了,浏阳豆豉的原材料才能跟上……”杨意红每天都会上山去看他的科研种苗,乡村的阳光格外明媚,翠绿的豆苗在风中轻轻摇曳,犹如一片绿色的小森林。
种子的力量
每到春天,人们总期盼着新的开始。
和别的农人不一样,一年四季,杨意红几乎都在一遍遍“开始”——
1941年,杨意红出生在浏阳的一个小山村。因家境不好,小学毕业的他回到了当地的农业社当了一名主力会计。1956年,因为好学加上爱钻研,年仅15岁的杨意红带领一群年轻人先后创办了试验农场和化工厂,搞起了植保、化肥、种子试验,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虽然起点比别人低,但他干劲十足,向书本学,向能人学,也“厚着脸皮”去敲大学与农科院教授们的门。凭着一股子钻劲,他成了十里八村有名的农技专家。
1982年分田到户后,杨意红在葛家及邻近乡镇给150多户农民种西瓜,包制种、包技术、包销售。1986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间果蔬实用技术研究所。在杨意红的带动下,浏阳出现了几名年收入达万元的蔬菜种植大户。为此,他被评为全国农村致富能手,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之后,杨意红回家务农,关注起了辣椒树——当地村民有种植长线椒的习俗,而且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辣椒市场。可本地辣椒产量不高,挂果期不长,供应时间短,制约了当地辣椒种植产业发展。
“培育新品种辣椒带动农民增收,是我做研究的最大动力。”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杨意红从当地农户家中找到了几百棵合适的单株,开始了辣椒的提纯实验。这于他而言,无异于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年、两年……随着被提纯的辣椒品种越来越好,杨意红的心思更活泛了,那便是这些新品种是否能走出浏阳?
1987年初冬的海南三亚,阳光和煦,温暖如春。在当地的一片蔬菜制种基地里,杨意红正带着30多名从家乡带来的农民进行辣椒制种,当年便小有收获。这让杨意红兴奋不已,逐年扩大了在海南的蔬菜制种基地规模。
到1994年,种菜大军已达600余人,租赁耕地3000多亩。这一年,浏阳市果蔬协会在三亚正式挂牌成立,发展会员100多人。为了提高科技含量,杨意红从湖南省农科院邀请技术人员到三亚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据统计,浏阳农民在海南种植蔬菜最兴盛时面积超过4万亩,每年运回湖南等地的辣椒有10多万吨,每年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杨意红也成为湖南“候鸟农业”的领军人物,为缓解湖南省内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
“能带着菜农反季种菜增加收入只是其一,而在海南育种取得突破性发展才是我最高兴的事——培育的多个特色新品种不仅在湖南得以推广,还被引入到了广东、广西、云南、陕西等上十个省份,得到了椒农的一致好评。”杨意红回忆,至2007年,湘研种苗、亚华种苗以及各个省市蔬菜科研部门从海南基地拿的种子多的时候有10万公斤,少的时候也有4万公斤。
和辣椒打了一辈子交道,杨意红养成了每天早晨五点就起床工作的习惯,第一件事就是到基地里看辣椒。为了将全部精力放在辣椒品种的选育上,2008年,杨意红将海南的基地交给了儿子杨以龙,自己则回到葛家建起了实验大棚,“目的就是引进新品种,结合本地辣椒的实际再进行培育。”
60余年来,据不完全统计,杨意红组合试验选育的辣椒品种有300多个,共培训杂交制种技术人员1000多人次、丰产栽培能手5000多人,技术咨询服务8000人次以上,配套提供品种说明书及丰产栽培技术资料9万份以上,辣椒栽培技术手册5000多本。他成功培育了湘椒33号(红秀2001)等辣椒新品种,且有数十个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在全国广泛种植。其中,“鸡肠子辣椒”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由此,杨意红有了个外号——“辣椒大王”。
与种子打了一辈子交道,年过八旬,杨意红依然保持着努力生长、绽放力量的生命姿态。就像他陈列室中的种子一样,一年又一年,要做的,只是认真地生长。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生长方式,每天都生长一点,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体验,这种生长的感觉才是“更好的、有力量的”。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8/52/14883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