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烟草专卖局推动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以科技成果助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双侧培土机“大显身手”,烟垄上跑出“8倍速”
沙市镇中洲村,烟农在田间运用双侧培土机作业。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浏阳日报讯(记者刘谢禹)暮春时节,浏阳广袤田野生机盎然,连片烟田如绿毯铺展,一株株烟苗茁壮成长。近日,随着新型双侧培土机的投入使用,这个曾让烟农“弯腰流汗”的传统农事,在机械设备的助力下正变得高效轻松。“以前一个人一天还干不完一亩地,现在一台机器一天可以完成8亩烟田的培土工作。”市烟草专卖局沙市烟草站技术员张伟平介绍。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在烟叶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尤为重要,培土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连日来,市烟草专卖局的技术员和农技专家几乎都驻扎在浏阳各乡镇的烟田里,现场指导烟农做好培土工作,为烟叶产业丰收打好坚实基础。
培土为何如此重要?张伟平介绍,烟叶培土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烟株抗逆性和提升烟叶质量的关键栽培技术。“从大棚移栽下来的烟苗根系尚未完全发育,培土后表土以下茎基部会萌发许多新根。这些新根可以扩大营养吸收面积,增强烟株的抗倒伏能力,从而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烟农穿梭在一垄垄的烟田里,给烟叶揭膜。市烟草专卖局供图
沙市镇中洲村的烟农邓移吉有着20多年的烤烟种植经验。“过去全靠人工一点一点把土培好,不仅费时耗力,成本也高。”邓移吉说,请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至少要160元,但即使工人再卖力,一天也难以完成一亩田的培土工作。
为破解这一难题,在市烟草专卖局的大力支持下,浏阳各烟叶专业种植合作社近日引进了20台双侧培土机。邓移吉所在的浏阳市金沙烟农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引进了3台双侧培土机,并率先投放到中洲村试用推广。
培土机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采用双边培土装置设计,能够“一趟水”完成“一垄烟”的培土作业,效率成倍提升。此外,培土机还采用牙嵌式结构,转向更加灵活,操作更加轻松,同时能有效避免伤害烟叶根系。“垄高均匀、根系稳固,不仅速度快,培土质量也非常高。”邓移吉说,35亩烟田的培土工作4天左右就能全部完工。
据测算,使用培土机作业每亩成本在60至80元,而人工成本高达200元以上。浏阳市金沙烟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干兵透露:“目前烟农反馈极佳,合作社计划增购更多培土机,帮助农户减轻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益。”
推进产业现代化,机械化是重要支撑。除了新引进的双侧培土机,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围绕育苗管理、大田生产、专业烘烤三大作业场景,加大与高校、生产厂家的科研合作力度,加快烟田机械的研发生产,持续提高烟叶产业的新质生产力。2024年,经过前期验证和试用,将起垄、施肥(喷药)两道程序合二为一的“起垄施肥喷药一体机”在浏阳烟田里扬“翻”起航,进一步助力烟农增产、烟叶提质。
此外,无人机植保也在烟农群体和烟叶专业合作社中得到广泛运用。它不仅具有效率高、覆盖广、作业灵活、成本低等优势,还能够轻松飞越复杂地形进行精准喷洒,有效降低药剂浪费,减少农残。
“通过引进和推广现代化、智能化农机农具,提高了烟叶生产机械化水平,让农业生产更‘智慧’,帮助烟农进一步降本增效,有效推动乡村振兴。”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立足烟叶生产实际,抢抓机械化、智能化转型机遇,用更多科技成果助力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闻延伸
推进地膜回收管理,助力烟叶产业绿色发展
随着烟株进入拔节生长期,和培土作业几乎同时进行的,还有烟田管理的另一关键环节——揭地膜。
地膜如同烟苗的“保护伞”,提前铺设确保了土壤湿度,为烟苗的集中移栽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烟叶的生长和根茎的壮大,需要逐步揭膜通风,让烟苗适应外界环境。
以往每逢此时,田间废弃地膜随处可见,对环境造成污染。然而近日记者沿着中洲村的千亩粮烟示范片走了一圈,没有在田边和渠道里看到一块废弃地膜。
这一转变源于市烟草专卖局构建的“烟草扶持、烟农参与、合作社运作、企业转化”的地膜回收管理体系。在中洲村,烟农们将揭下来的地膜成捆装袋,统一运往合作社指定回收点。“现在烟技员下田指导我们科学揭膜,送到合作社还有补贴,大家都愿意配合回收。”邓移吉说。
“地膜回收有2元一公斤的补贴,随意丢弃地膜,不仅污染环境,还相当于把自己的收益也丢了。”浏阳市金技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海兵介绍,他平均每年能回收130吨的地膜,“设想一下,这些地膜如果全部丢弃到地里,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地膜回收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平,助力烟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8/74/1491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