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浒镇金石村孔蒲中的生态家庭农场内,伍国强(右)在查看甲鱼宝宝的生长情况。
伍国强:男,汉族,1977年6月出生,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二届党代表,现任浏阳市农业农村局疫控中心主任。曾获评全国“最美支边人物”、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湖南省先进工作者”、湖南省“技术援藏贡献奖”、湖南省“十佳农技推广标兵”、湖南省“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202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彭红霞
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4月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浏阳市农业农村局疫控中心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伍国强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岁月无言,却记得季节的流转;泥土不语,却铭刻耕者的足迹。在伍国强眼中,脚下的这片土地各有语言:生长出什么,孕育出什么,这些都是和大自然商量着来的,也等待着人们去发现与表达。
“是荣誉,更是责任。”和脚下的泥土一样,他没有过多言语,却道尽了一切。
泥土的温度
俯身基层的防疫守护专家
浏河源村,这名字听来便觉得水汽氤氲。从大围山东门古镇出发,沿东白路,溯大溪河而上,深入浏阳河的源流之地。
过白沙古镇后,河流开始变窄,人烟也变得稀少起来,山间的鸟啼虫鸣衬得山村愈发幽静。
约半小时后,方能抵达与江西铜鼓交界的浏河源村,此行的目的地,便是位于浏河源的黑山羊生态养殖基地。
从2014年起到2020年间,伍国强先后五次作为湖南省的短期援藏专业人才进驻西藏。图为伍国强(右)在帮助藏族同胞检查刚出生的小牛。
在浏阳,黑山羊是一宝。这些经长期驯化选育出来的地方良种羊,是中国少有的纯黑山羊品种。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膻味极小、营养价值高,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来啦?快进来歇口气。”见到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到来,养殖户邹志忙从里屋端出一盘凉白开水,热情地招呼着。
“最近你的羊都打了哪些疫苗?有没有新购入的……”放下手中的采集箱,伍国强像拉家常一样自然地切入话题,语气里满是关切。
喝了一杯水后,大家没敢耽搁——规模羊场按照不少于20%的采样比例,需要为上千头羊做颈静脉采血,这可是个不小的工作量。
做好各种采样的前期准备后,伍国强从车里拿出几套防护服和防护手套、口罩,熟练地穿上。几分钟后,他和同事的脸上便开始冒汗。
半封闭的羊圈里,温度高得让人窒息,还弥漫着阵阵刺鼻的臭味,初次靠近的人往往难以适应,但伍国强早已习以为常。
“来,你们都来试试。羊的颈静脉不容易找,手感很重要。”抱起一头小羊,伍国强耐心地给跟班学习的新同事做起示范,“如果熟练了,一只羊的采样大概一分钟就能完成。”
在他的指导下,新同事们小心翼翼地尝试着,渐渐找到了窍门。
“监测采样既是为了客观分析疫情发生风险,同时也是为了督导广大规模养殖场(户)提高防疫意识、完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伍国强认真地说,“冬春之交历来是动物疫病多发季节,每次采样后,我们团队都会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并结合现场风险排查情况撰写疫情风险评估报告,为全市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政策和措施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撑。”
在永安镇,伍国强(左一)在指导养蜂人兰海亮(左二)现场割蜜,甜甜的蜂蜜吸引了当地村民前来购买。
“表面上看,动物防疫似乎只与养殖户等有关,其实它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健康。”说起动物防疫工作的意义,伍国强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随着近年来动物疫情的发展,人兽共患病的复杂化,动物防疫就像一道极其重要的防火墙。它不仅为养殖业保驾护航,更降低了传染病入侵人类的风险。”
这些年的辛劳付出,换来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自伍国强主持浏阳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以来,浏阳市从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国家动物疫情测报工作连续5年获评全省“优秀”,省级动物疫病防控绩效考核连续5年荣获优胜县(市);他先后指导8家养殖企业创建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猪伪狂犬病净化场和羊布鲁氏菌病净化场,2家入选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生猪);1家遴选国家羊核心育种场,系中南六省唯一入选。在伍国强团队的努力下,全省第一家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的县级兽医实验室率先建成。率队参加省、市动物防疫职业技能竞赛,荣获省市级技能奖多项……
采样结束后,一行人顾不得休息,又马不停蹄地赶赴下一个养殖基地。一路上,山间翠竹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群默默奉献的防疫守护者奏响赞歌。
泥土的传承
创新工作室联盟的乡村振兴密码
从浏河源村出来,伍国强直奔长沙市级劳模吴伏平的尚缘黑山羊基地。
在楚东村,吴伏平是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户。还未到羊圈,便听见小羊扯开喉咙“咩咩”叫着,几只出生不久的羊宝宝,羞答答地凑在一起。
伍国强(右)与同事在大围山浏河源村养羊大户的羊圈内为黑山羊做颈静脉采血。
“小羊喊饿,母羊该回来了。”拿起赶羊的长竹竿,吴伏平熟练地钻入了林子中。吃饱喝足的黑山羊,从山坡各处“嗖嗖”蹿出来,落在羊道上,挤成一团。
“我们这的黑山羊是在山间奔跑、觅食百草长大的,肉质好、放养成本低、售价高,是我们的‘致富法宝’。”吴伏平表示,自家优质黑山羊总存栏800余只,母羊半散养,育肥羊全部实行散养。
这些年,正是靠着养羊,他家的生活一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然而,要养好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羊群放牧到品种的选择,处处都是技术,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损失。自从加入伍国强农业创新工作室后,吴伏平的心里便底气十足。
“早春放牧要晚出早收,不让羊吃露水草,放牧先放枯草坡或喂一些干草,防止羊跑青……”劳模相见,一堂与黑山羊养殖技术相关的“田间课堂”便这样生动地开启了。伍国强结合实际情况,详细地讲解着放牧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只要伍老师到了大围山,都会上门来看看,有什么不懂的技术随时可以打电话给他。”吴伏平说,“近年来,浏阳农业农村局举办多期黑山羊养殖专题培训班,很实用,对养殖技术提升帮助很大。”面对着这些满山跑的“黑宝贝”,他的眼里满是笑意,言语里满是对伍国强的感激。
从大围山下来后,一行人又直奔达浒镇金石村,这里有长沙市级劳模孔蒲中的生态家庭农场。
临近立夏,天气热了起来。“老孔,今年的甲鱼苗怎么样?”简单寒暄后,伍国强便和孔蒲中一起去查看甲鱼苗的苗情。
今年63岁的孔蒲中,经营家庭农场已有十个年头。从最初的亏损严重到之后经过不断摸索,逐步形成了“稻鳖共生”模式,孔蒲中的技术底气,来自于身后众多的“农专家”和伍国强农业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的一员,他和其他农业劳模和农技专家一起互相学习,互相探讨。
“就像一个智囊团一样,随手就能掏出一条锦囊妙计来。”说起这个工作室的妙处,孔蒲中哈哈大笑。
“创建工作室,更多的是为了发挥众之所长,切实为农业与农民服务。”伍国强经过大量的走访工作后,最终邀约24位省市劳模、“土专家”“田秀才”共同组建“伍国强农业创新工作室”。
葛家镇金源村,伍国强(左)和“辣椒大王”杨意红在实验大棚里查看辣椒苗的培育情况。
2020年12月底,在市总工会的支持下,工作室正式运行。
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的榜样引领作用,20多位农牧专家以“领衔人+劳模队伍+创新工作组”的方式采取分工,分别负责组织协调畜牧兽医、特色养殖和种养结合、农产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特色农业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
工作室以“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为目的,在畜牧兽医、特色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致力于培育“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锻造农业专业化工匠人才,争创农业领域技术成果和荣誉,积极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短短几年时间,伍国强农业创新工作室组织劳模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培训143期,培训各类学员7600余人,孵化科技创新项目28个,创造经济效益达3000余万元。培育了7家“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打造了全省首家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劳模工作室获评“湖南省劳模助力乡村示范基地”“长沙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长沙市劳模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工作室成员已收获部、省农业丰收奖3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0余项,在省级和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5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市总工会的指导下,由伍国强领衔,汇集13个劳模创新工作室、14位劳模工匠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构建“技术革新驱动产业转型、技能提升激活人才动能”双轮驱动新范式,助力浏阳农业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分散迈向集约,实现跨越式发展。
泥土的情怀
雪域高原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十分感谢您为这本新书所作的贡献,样书送给您做留念。”2024年,退休多年的高级畜牧师任厚怀收到散发着油墨香的《中兽医医方医术集锦》,心情十分激动。
“中兽医学技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动物疾病防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的中兽医大多年龄超过60岁,技术传承出现了断档。”从2015年起,浏阳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全市名老中兽医医方医术挖掘工作,通过全面走访基层老中兽医,广泛收集验方、单方、秘方和各种中兽医学文献资料,整理了浏阳市老中兽医医方医术。
2023年,为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中兽医学技术,助力浏阳的养殖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市农业农村局决定将这本小册子出版成书。在上级部门和专家的支持下,伍国强、何瑜领衔,汇集近百名名老中兽医智慧,整理修订900余处,修改完善27个文件,校对核实84张图片,正式出版了这部中兽医实用教材。
该书一经出版,便受到了业内众多点赞与好评。八年时间的努力,背后凝聚着众多人的付出,这一刻的认可,让伍国强觉得,一切都值得。
付出总有回报,泥土会给予种子答案。让伍国强“值得”的故事,还发生在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
贡嘎县,平均海拔3650米,境内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2014年,伍国强首次作为湖南省短期援藏专业人才进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农牧局。在了解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及收入情况后,他动情地说:“我来到这里,就是希望把贡嘎当成自己的家乡来建设,领着大伙真正改变现状,要脱贫而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到了这里,不出点真成绩我就不走了!”
2014年至2020年间,作为兽防专业技术人员,伍国强先后五次以湖南省短期援藏专业人才进驻西藏。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升农牧民创业致富技能,伍国强的足迹遍布贡嘎县。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伍国强发现贡嘎县境内藏胡黄连、狼牙刺、紫花苜蓿、砂生槐等天然蜜源植物广泛分布,花期相互衔接,适宜发展养蜂业。
然而,当地养殖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主要靠天养殖,放任自流,且老百姓对养蜂知识极度缺乏,甚至误认为蜜蜂的采花授粉是种吃花行为,抱有抵触心理,导致养蜂推广无法正常开展。
针对这些情况,伍国强潜思精研、大胆尝试,通过理论研究、实地走访、现场考察、反复实践等方式,总结了一套符合贡嘎县实际情况的方法。为了得到藏族同胞们的认可,他首先从宣传科普开始,将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的好处以及一些简单的养蜂知识带到了贡嘎县农村中学的课堂上。同时,以湖南省技术援藏队员的身份向西藏山南市贡嘎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关于在贡嘎县推广蜜蜂养殖建议书》和《技术援藏工作计划》。随后,在贡嘎县政府与农牧局的支持下,他组织举办了贡嘎县首届养蜂技能培训。
在培训技术人员的过程中,伍国强发现当地没有一本关于养蜂方面的专业书籍,于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撰写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本藏汉双语版专业著作《西藏蜜蜂养殖技术概论》。这本书也成为很多山南地区蜂农的“致富宝典”。
一步一个脚印,方能在泥土里深耕与创新。这些年来,伍国强用一项项创新成果,诠释着“脚踏实地方能硕果累累”的深刻内涵——
先后主持或主要参与省市县科研课题12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16项,发表专业论文15篇,出版全国性技术推广著作4本。获得农业农村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农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科技创新一等奖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国家出版局审定授权软著1项……
泥土的未来
科技赋能下的产业蝶变
葛家镇金源村,“辣椒大王”杨意红的实验大棚里,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伍国强。
发挥自己的智慧和专长,助推地方和企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是科技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的工作意义所在。简单寒暄之后,两位劳模便直接聊起了这“火辣事业”。
辣椒苗培育室大门,近400个新品种的辣椒组成了一个神奇的“辣椒王国”:“这是葛家鸡肠子辣椒,旁边的是衡东三樟黄贡辣椒,再过去一点是湘阴樟树港辣椒,它们都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棚里,杨意红饶有兴致地介绍着。
年过八旬的杨意红和辣椒打了一辈子交道,培育出300余个辣椒新品种,日日守在自己的实验大棚里。而几年之前,让杨意红最困惑的问题是,这些新品种制种都要靠人工授粉,工作量大不说,过程也特别繁杂。
“多数有花植物可以依靠昆虫传粉挂果繁衍,但辣椒花小、有异味、粉少缺蜜,难以吸引昆虫授粉,加上需要进行制种的新品种辣椒多数采用不育系培育,自花授粉受限。如何在辣椒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利用虫媒授粉代替人工授粉,是一个至今未能攻克的技术难关……”
2021年,得知杨意红的困惑后,伍国强和团队便开始做功课:除了多次向杨意红学习辣椒新品种的培育知识外,他们同时向中国蜜蜂研究所、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山东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教授们进行“课题求助”。
2022年开春,杨意红单独辟了三个大棚作为授粉试验田,而作为养蜂专家的伍国强从山东请来了一群“小伙伴”——三箱采集勤奋、不挑食、耐高温、抗逆能力强的熊蜂。
一开始的实验过程并不顺利,辣椒花的异味加上粉少无蜜,让熊蜂们极其不情愿工作,效果平平。但伍国强和杨意红没有气馁,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辣椒大棚的温度、湿度、授粉季节等多个技术细节,再利用冬季外界蜜源稀少的自然条件,改用本地中蜂,并为小蜜蜂提供了一个“错时营业”的全新环境。
这一钻研,便是整整两年时间。“1个,2个……最多的一棵树结了36个辣椒!重要的是,里面都有种子!”2023年1月28日,杨意红的实验大棚里一片欢呼之声——
一棵辣椒树挂了36个果实,这意味着实验有了全新的进展:在辣椒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辣椒杂交育种授粉技术攻关有了全新的进展。
“以往,辣椒新品种不育系的授粉完全依靠人工,一人一天只能授粉不到0.1亩地。而一箱蜜蜂,则可以直接‘包干’1亩地的辣椒授粉。”钻研了一辈子辣椒育种的杨意红表示,能成功让蜜蜂授粉代替人工授粉,这意味着在辣椒杂交育种授粉技术攻关上有了全新突破。
除了蜜蜂授粉技术的突破,伍国强还推动了一项特色禽类养殖项目——藏湘鸡。
和杨意红的辣椒事业一样,养殖户兰海亮的藏湘鸡也是伍国强一手推动的特色产业。
2018年,作为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的伍国强第三次援藏。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在援藏期间,伍国强发现西藏的鸡有野性大、抗病能力强、口感好等优点,唯一的不足就是在高原环境下,它们的个头比较小、产蛋率低。
“野性大、抗病能力强,这正是浏阳的鸡所缺少的。如果能将两者的优点结合,杂交一下,也许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有助于丰富浏阳的禽类养殖品种。”援藏结束后,伍国强买了一大批藏鸡蛋回浏阳孵化。或许是内地的气压气候与高原大相径庭,第一批上千个孵化的鸡蛋出壳率极低。
2018年、2019年、2020年,伍国强数次买了藏鸡蛋孵化,最终成功养大了6只藏鸡。2021年,他开始尝试将这批藏鸡分别与湘黄鸡、东安鸡、乌鸡、浏阳土鸡等多个品种进行杂交并留下了种蛋。2022年,有着“藏湘”血脉的种蛋顺利孵化,他给这些小鸡取名为“藏湘鸡”。目前,企业已培育了3000余只藏湘鸡群,并成功注册“藏湘鸡”商标品牌,藏湘鸡正式走向市场……
除了帮助浏阳特色产业发展,2014—2020年,伍国强先后五次受湖南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的派遣,参加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农牧技术援藏工作。回浏后,他还多次受邀赴西藏、龙山县、通道县等地开展特色蜜蜂养殖技术培训,培养230余名蜂业技术人才。作为国家蜂产业体系拉萨站指导专家,伍国强依托当地蜜源优势,指导山南市贡嘎县创建“巅蜂贡蜜”高原特色蜂蜜品牌,形成“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蜂业合作社+蜂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我们对这片土地,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万事万物要有一种敬畏,一种感恩。作为农民的儿子,我只是这片土地上另外一颗种子。”伍国强说,明白了这个道理,就知道人类对土地最初的那种感情。
泥土无声,却用丰收回应:当他俯身大地,无数新芽正在破土——那是乡村振兴最蓬勃的希望,也是一位农业科技先锋对这片土地最深情的告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8/74/14919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