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莫瑜
4月1日清晨,江苏常州,62岁的李文真乘上了前往湖南长沙的高铁,到达后直奔浏阳。他这趟只有一个目的——寻根问祖。
“我曾祖父年轻时就出去了,他叫李树林,出生于1854年,浏阳县南门外太平桥人。我想找到曾祖父两位兄长李松林、李柏林的后人……”李文真说,他知道信息简单,时间跨度达170年,寻找的难度大,为此第二次来到浏阳,希望能找到一点线索。
跨越170年
他不远千里两次来浏寻根
姓氏代表着血缘传承根源,是家族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我想知道我的姓是怎么来的,根在哪儿……”这成了李文真十多年来的一种执念。
李文真是江苏常州人。他对传统文化很热爱,50岁的时候开始探寻家族的历史,“随着年纪的增长,我对家族的过往越来越感兴趣,想深刻、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如果家里有记载家族繁衍与变迁的家谱,那寻根问祖就很容易。然而,这对李文真来说是“奢侈”——
“曾祖父年轻时就出来了,家里根本没有族谱,只有上一辈传下来的一本薄薄的折页册子,上面记录了曾祖父的信息:陇西堂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桃月十五日吉立。浏阳县南门外太平桥人。居后在丹阳东门外三十年,后常州西门外太平巷居……”
李文真介绍,曾祖父名叫李树林,生于咸丰四年(1854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那个年代难以保留下什么信息,现有的信息也无从考证,只听父辈们说过,祖上有族谱,曾祖父李树林弟兄共三人,他排行第三,两位哥哥名叫李松林、李柏林,他们二人生卒年不详。”
“浏阳县南门外太平桥人”成了李文真掌握的关键线索。2013年前后,他开始搜寻、整理与家族姓氏、浏阳和太平桥相关的信息,可是收获不多。2023年,他退休后,第一时间拟定了出行路线,来到了浏阳。
“到了浏阳后,我打车说要去‘浏阳县南门外太平桥’,结果大家都跟我说太平桥在浏阳西乡,只有西门外太平桥。”不确切的地址信息给李文真加了难度。第一次来浏,李文真在浏阳待了数天,去了西乡的太平桥片区,在热心村民李坤初等人的帮助下拜访了几个老祠堂,查看了多本族谱,还走访了多名村上老人,但李文真一无所获。
“这次我特意选在清明节前夕过来,就是希望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知情人。”李文真说,他知道找寻的难度大,若是能将自己的寻根信息在李氏族人的聚集地扩散出去,对他而言也是好的。
期待机缘
他“广撒网”希望找到知情人
第二次来浏阳,李文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1月24日,李文真电话联系本报,刊登了一条寻亲启事。4月1日,第二次来到浏阳后,他首站就来到本报,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帮他寻亲。
当天,集里街道合盛村妇联主席李梅珍当即把李文真的诉求发送到各个村(社区)的微信群,还将熟知李氏宗祠文化的村民李细良介绍给了李文真。
“他的关键信息少,时间跨度大,又没有自己家的族谱,要寻找不容易!”李细良被李文真千里迢迢来浏寻根问祖的事情所感动,他介绍,李姓是一个大姓,太平桥是李姓族人相对集中的一个聚居地。“我这里保存有100多本李氏老族谱,但是时间跨度多是一百二三十年的,再往前的谱就找不到了。”李细良表示,他会继续帮李文真关注,若有信息,将第一时间联系。
李文真没有灰心,继续与李坤初等人联系,直奔太平桥片区的多个李氏祠堂。遗憾的是,连着跑了两天,李文真还是没有找到有效信息,“我有心理准备,能找到最好,找不到我也不会放弃。”
“摇摇洁白的树枝,花雨满天飞扬。两行滚滚泪水,流在树下。给我血肉的故乡,永生难忘……”说着,李文真哼起了歌曲《梨花又开放》,他说自己早已把浏阳当成了故乡,“我与浏阳的关系不会断,我还会继续关注浏阳、回浏阳的。”
热心的读者,如果您对浏阳籍李松林、李柏林及其后人的相关信息知情,请联系李文真,电话:13057165106。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8/90/1485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