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来,陈正华保持凌晨3点起床的作息,在十余平方米的包点铺里,制作包点。在很多人眼中,陈正华是一名包点师傅,也是一名热心的党员志愿者,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好父亲。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玲
凌晨3点,陈正华就起床了。他轻手轻脚穿上衣服,生怕惊醒妻子和女儿。下楼推开工作室的门,揉面、拌料、制作包点……自2016年包点铺开业,九年来,陈正华始终保持这个作息,在这间十余平方米的包点铺里,见证着城市的苏醒与喧嚣。
“小本经营,要吃得苦中苦。”陈正华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清醒的认识。然而,在更多人眼中,他不仅是一名技艺精湛的包点师傅,也是一名热心的党员志愿者,更是一位以身作则的好父亲。
小店铺
美味在传承中发酵
这间包点铺位于淮川街道联城社区劳动路上,面积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一摞摞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腾,飘出的香气是街坊们最熟悉的早餐味道。
“每天现做现蒸,绝不马虎。”陈正华边说边将发酵好的老面与新面混合,熟练地擀皮、包馅,麻利捏褶后,轻轻放置在蒸笼上。肉包、辣椒包、糖包……陈正华做的包点样式传统,但其创新制作的小刺猬造型包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每天坚持手工制作几百个包点,是陈正华早早起床的原因。陈正华祖籍宁乡,当地“沙田包点”文化源远流长,他从小就生活在传统美食的底蕴氛围里,家族中的许多人都在各地从事包点小吃生意。这份情怀,是他坚守这个行业的动力。
“秘诀?其实没有什么秘诀。”陈正华笑着摆手,说自己就是按照最传统的方式制作。手工揉面发酵,让面团更加松软有弹性;现做的包点不用添加防腐剂,更加营养健康。九年来,两个女儿是他的忠实“顾客”,每天早餐都要吃他做的包点,这份独一无二的支持,让他快乐又满足。
街坊们则用行动表达对陈正华的认可。一名已经搬家到恒大华府小区的街坊,如今仍会特意绕路来买;快递小哥也常来这里买包点豆浆,精神抖擞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大梦想
梦想在奋斗中实现
早上7点,妻子下楼接管店铺,陈正华则送两个女儿上学。对他而言,凌晨3点的辛勤劳动,既是为了经营好包点铺,也是为了守护幸福家庭、陪伴女儿们茁壮成长。
“现在日子苦点,但梦想是要有的,明天还会更好。”陈正华常对女儿们说。九年前,他和妻子带着大女儿从老家来到浏阳落户,因资金有限,只能租下这间小小的店铺与楼上简陋的居所。后来二女儿出生,不足六十平方米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但小小的家无比温馨,尤其是屋内一摞摞的书,为这个小家增添了光彩。
陈正华坚守包点师傅亲手制作美食的传统,更不忘身为流动党员的责任,积极投身于社区的志愿服务之中。
“2022年春季大雪,陈正华主动联系社区,参与街道铲雪;2024年7月暴雨,有小区受灾涨水,他也是第一时间前去帮忙;今年元宵,他又带着自己做的包点,送给环卫工、快递小哥等一线工作者,并时常带着包点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家的温暖……他的身影总是活跃在需要帮助的地方。”联城社区的党建专干对此由衷敬佩。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人生导师,陈正华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两个女儿。两年来,大女儿每逢周末都会带着妹妹去文庙担任志愿者。她们用热情洋溢的笑容和生动有趣的讲解,收获游客好评。
“父亲在社区献爱心,女儿在课外传递温暖。”联城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邹春玲说,社区有许多像陈正华这样平凡又善良的群体,他们心中有爱、有责任、有担当,用勤劳和善良,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人生,为社区增添温暖底色。
记者手记
在平凡中散发不凡的光芒
“我们社区有个流动党员,为人特别好。”这是记者第一次听说陈正华时,社区宣干聂珊珊的评价,“他身上有着不凡的光彩。”
面对夸赞,陈正华总是摆手,声称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陈正华的铺子很小,连一张凳子都容不下,夫妻俩都是一站就几个小时;家里两张窄床占据大半空间,连阳台都没有。但他却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他坚信,凭借自己的双手,定能为家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陈正华“真的平凡”,但也“真的好”。铲雪时鞋袜湿了坚持到最后,发烧了也没有任何怨言;去小区清理淤泥浑身泥水,女儿捏着鼻子说“爸爸好臭”,他只是笑笑。每次社区有需要,他总会问:“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我真的没有那么好!”陈正华连连拒绝着别人的赞美,他觉得“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他没有焦虑内耗,清楚自己的目标与追求,就像他能坚守地做好每一个包子;他从不自卑,也不浮躁,对自己的境遇泰然处之,他用刻在骨子里的勤劳朴实,一点一滴地付出着。
他们,是很普通的一群人,就像平凡的萤火虫,虽然微小,却默默地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也渐渐温暖了他人。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49/67/1498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