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大数据揪出26名食品行业“潜伏者”
2025-05-07 09:11:56 字号:

因食品安全被判处刑罚,刑满释放后重操旧业

大数据揪出26名食品行业“潜伏者”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通讯员陈文斌谭玉芳

近日,浏阳市人民检察院依托最高人民检察院“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人员从业禁止监督”大数据模型,精准揪出26名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刑罚,却仍“潜伏”在食品行业的“漏网之鱼”,以“数字检察”之力堵塞监管漏洞,筑牢食品药品安全“防护网”。

一起食品安全案件揪出26名“潜伏者”

不久前,市人民检察院在办理一起食品安全案件时发现,涉案企业的技术主管王某竟有食品安全犯罪前科。

“判刑人员刑满释放后为何仍在食品行业关键岗位?”这个疑问揭开了一个监管盲区。检察官立即通过“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人员从业禁止监督”大数据模型检索,共查出全市食品行业有26名“潜伏”从业者,他们或更换企业名称重新注册,或借用他人身份担任实际管理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也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办案检察官说,但现实问题是,面对全市3.2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仅靠人工比对犯罪记录和从业信息,每年最多排查2000人次。这使得部分刑满释放人员利用监管漏洞,通过跨区域流动、挂名持股等方式规避从业禁止规定。

最高检研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从业禁止监督”大数据模型,成为破解监管难题的利器。这个集成了司法、行政、商事三大数据库的智能系统,正在重塑食品安全治理模式。据办案检察官介绍,有了这个大数据模型,检察机关能够归集裁判文书、行政处罚、市场主体登记等数据,通过智能比对分析,精准筛查出应禁未禁人员线索。

在市人民检察院数字指挥中心,技术人员向记者演示了模型的运行逻辑:先从裁判文书网抓取近五年食品安全犯罪人员信息,与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经营许可系统、企业登记注册系统进行数据比对,再通过社保参保数据核验实际任职情况。当三个数据源出现“人员身份匹配+行业准入关联”时,系统将自动生成红色预警。

“过去三个部门需要半个月完成的核查,现在系统10分钟就能锁定目标。”检察官表示,该模型不仅能发现显性任职行为,还能通过分析企业股权变更频率、关联企业网络等信息,识别出隐身幕后的实际控制人。

形成“从业禁止+信用惩戒+市场准入限制”闭环监管

经核查确认后,市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机关制发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推动对26名“潜伏者”的立案查处,并作出从业禁止行政处罚,确保处罚执行到位、禁业规定落实到位。

为从源头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市人民检察院还联合市人民法院、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司法局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人员从业禁止”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各部门通过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督查等机制,形成“从业禁止+信用惩戒+市场准入限制”闭环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时,系统会自动触发犯罪记录查询,司法行政机关将禁业人员纳入特殊社区矫正对象,定期跟踪就业动向,防止食品安全犯罪人员刑满释放后“重操旧业”。

数字化监管产生的“涟漪”正在不断扩散。浏阳经开区部分食品企业已将人事管理系统与监管部门数据端口对接,应聘者的犯罪记录核查从3个工作日缩短至实时反馈。餐饮协会推出“洁净厨房”认证,将无违法从业记录作为参评前置条件。

“今后,被禁业人员信息不仅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还将与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关联。”检察官表示,在关联完成后,消费者可通过扫描商户“企业码”,了解企业是否存在违法从业者。这种“阳光曝晒”机制将倒逼企业主动履行入职人员审查责任,共同守护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