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让更多人便捷地走进档案馆
2025-10-11 11:50:39 字号:

罗柱

暑期,“亲子游”“研学游”的热潮漫过城市街角,人们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博物馆。而在城市的另一处,或许藏着一座更为沉静的“记忆宝库”——档案馆。它卷帙浩繁,可常被热闹的人流忽视;典籍厚重,却鲜见纷扬的脚步叩访。但在这里,人们可以寻觅时光的印记,触摸历史的肌理。

我国的档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作“册”,周代为“中”,秦汉称其“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持续建设覆盖全国的档案管理体系,而浏阳市档案馆便是其中独具地方特色的重要一环。它的历史与浏阳这片土地的兴衰紧密相连,见证了山城从农耕岁月走向工业文明,从革命烽火迈向复兴之路。

许多人对档案馆的印象仍停留在“严肃神秘”“遥不可及”,这份认知隔阂像一层薄雾,隔开了人与历史最直接的对话。其实,档案馆里的世界远比想象中丰盈。那些带着时光包浆的档案,是比任何故事都动人的“活历史”。作为许多展馆文本史实资料的源头,浏阳市档案馆藏的珍贵,更在于它串联起了历史的完整链条:博物馆展出秋收起义的枪炮,档案馆里的军事会议记录、战士家书还原战斗细节与家国情怀;红色景点讲述革命故事,这里的原始通告、亲历者回忆录让历史从“传说”变为“现场”。

如果说博物馆是历史的“剪影师”,用青铜、瓷器、刀枪、书画等实物勾勒时代轮廓,那么档案馆则是历史的“书记员”,以契约、公文、影像等卷宗拆解宏大叙事。博物馆的展陈是“看得见的历史”,档案馆的卷宗便是“读得懂的过往”。一个家族的脉络、一座城市的兴衰、一场变革的肌理,往往藏在某封战争时期的前线家书中,某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层干部工作笔记里,某组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经营账簿中。

在浏阳市档案馆,这份“读得懂的过往”尤为鲜活:既能了解革命先辈的红色事迹、找到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的标语影像,触及革命年代的澎湃与国家建设的激情;也能看到清末民国的佃农契约、解放初期的政府人员测验试题,读懂民生与城市发展的脉络;还有欧阳圭斋的文集、文庙古音的文献记录、谭嗣同的青年生活、徐叔华与浏阳河的不解之缘等,串联起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

要让更多人走进这座“记忆宝库”,或许可以学学博物馆的“亲民之道”。不必总隔着厚重的玻璃,不妨多设些可触碰的角落——比如让孩子们亲手摸摸不同年代的纸张,试试用毛笔临摹革命标语;不必固守查档才进门的刻板,可与博物馆、红色景点合作,把档案故事搬进展厅。同时,便捷的路径更能消弭距离感——在遵循保密规范的条件下,推进档案信息化查询,让市民足不出户即可检索公开档案;简化预约流程,让研学团队更便捷地观摩档案整理过程;开发档案文创产品,如印着春江花月夜诗句的书签、印有浏阳革命形势图的笔记本,让历史记忆可感可携。学生们在博物馆看完秋收起义实物,再到档案馆查阅相关会议记录、战士日记,实物与文字的结合,能让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更加立体。

每一份档案都是凝固的历史,档案工作者日复一日地整理、修复并进行数字化,不是为了将历史封存,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便捷地“解锁”过去。从商周的甲骨到秦汉的简牍,中国人记录历史的传统从未中断。当档案馆的门开得再大些,展示的方式再活些,当查档变成读史,参观成为对话,人们会发现这里藏着比空调更宜人的清凉——那是浏阳千年文脉的醇厚,是革命精神的炽热,是历史与当下对话的力量。走进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触动:孩子们在档案里找到家乡的变迁,年轻人在红色事迹中读懂初心,中年人在泛黄的档案里看见父辈奋斗的足迹、在城市发展的卷宗里明晰当下奋斗的意义。这种与历史的深度连接,会让文化自信有最坚实的根基——唯有深知来路,方能坚定前行。

这个夏天,不妨暂别喧嚣——不必担心流程繁琐,不必顾虑距离遥远,走进档案馆,在那些带着油墨香、烟火气的档案里,来一场与浏阳历史岁月的短暂相逢。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