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董桂林“蹭饭”,其他人就不要东施效颦了
2025-10-13 15:09:12 字号:

董怀国

今年年初,27岁的年轻干部董桂林被组织选派到河南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拿着一只搪瓷碗挨家挨户“蹭饭”,用一部手机记录下与村民同吃一锅饭的日常,收获了百万关注和点赞,赢得了“蹭饭书记”的美誉。

董桂林“蹭饭”走红,尤其是他获得央媒的肯定后,全国各地涌现了不少“翻版董桂林”。他们也到农户家蹭饭,不同的是,这些人把下乡进农家弄成了前呼后拥的“调研团”,把同农民一起吃饭拉家常搞成了摆拍作秀的“慰问餐”。咋咋呼呼之下,农民们接待并不容易,甚至看到工作人员拎着大包小包来,还得为“回啥礼”而犯愁。

很显然,这些模仿者的行为看起来像是一场闹剧。个中原因,并不是因为董桂林第一个“将女人比作花”,其他人的效仿陷入平庸,而是董桂林“蹭饭”只是一个美丽的借口,其实质是在利用跟村民接近的机会,深入一线开展工作。相较之下,有些人的模仿只是仿了个形式,里头有没有内容就难说了。甚至我还稍显不厚道地猜测——他们把“蹭饭”看作了出风头的捷径?

董桂林手捧搪瓷碗,在村民家里俏皮地喊着“到点了,蹭饭蹭饭”,实则是他的群众工作法——通过坐上农家饭桌赢得同村民轻松交流的时间,获取第一手、最真实的社情民意。入户必带面粉、牛奶作“饭票”,饭后与老人碰拳相约下次,这充满人情味的互动,让干群距离瞬间拉近。这和焦裕禄曾强调的“三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传统,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在流量时代,董桂林依然坚守初心——名气大起来之后,他欣慰的是“能够用镜头,把鹿邑的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等藏在深闺的‘宝贝’推到全国网友面前”。让产品卖出去,让人才走进来,“蹭饭”网红书记惦记的是让乡村获得资源,获得机会,实现发展。他的出发点,他的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工作内容,与某些追求人设流量的模仿者有着云泥之别。

“蹭饭”和“学蹭饭”,解决问题和记录“解决问题”,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东施效颦式的方法上的差距,而是群众工作“走心”与“走形”本质上的差距。谁是借“蹭饭”来谈工作的,谁是借“蹭饭”来走秀的,老百姓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核心问题只有工作一个,基层干部真有心,可以进村民小组的微信群,可以建立“群众督办”机制……种种办法,都能实现一边接近群众,一边自我加压,促进工作,而不必拘泥于“蹭饭”这一个解法。

董桂林“走家串户”的那只碗,记录下了“甘为民仆”的精神底味;那些失败的模仿者,成为“心无百姓莫为官”的反面教材。做好基层工作,不需要千万个复制的“搪瓷碗”,而要培养更多能读懂锅灶温度、听懂乡音密码的“解码者”。干部们学会用群众的碗盛自己的饭,用群众的灶煮自己的汤,用群众的思路去考虑具体的问题,“蹭饭”才能真正蹭出新时代的鱼水情深,蹭出一个地方的发展大计。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