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市第二届暨金刚镇第十一届“陈玉兰敬老爱亲”基金模范表彰盛典举行
他们,为浏阳写下“孝”的注脚

10月29日,浏阳市第二届暨金刚镇第十一届“陈玉兰敬老爱亲”基金模范表彰盛典对41名敬老爱亲模范人物进行了表彰。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彭红霞
10月29日,浏阳河广场上掌声如潮,由浏阳市慈善会、浏阳市老年协会、浏阳庆泰慈善基金主办的浏阳市第二届暨金刚镇第十一届“陈玉兰敬老爱亲”基金模范表彰盛典在这里举行。此次活动表彰了刘卫民等22名先进个人、杨忠田等10名“十佳典型模范”,以及胡端等9名金刚镇模范人物,他们依次登台,接过沉甸甸的荣誉证书。他们捧起的不仅是一纸表彰,更是一座城市对孝道与亲情最真挚的礼赞。
春风化雨,让善念薪火相传
盛典的背后,是一个平凡而温暖的名字——陈玉兰。她是浏阳庆泰烟花集团创始人、“中国好人”黄蔚德的母亲,也是金刚镇星星村一位普通且充满善意的女性。
“母亲一生善良,尽管小时候家里并不宽裕,但只要有人上门乞讨,她总会用大碗给人家舀米;家乡修桥铺路,她也总是尽力支持……”黄蔚德回忆,母亲的善行塑造了淳厚的家风,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价值观,“我始终相信,心存利他之心,路才能走得更远。如今企业能做大做强,也和这份传承密不可分。”
2014年陈玉兰老人与世长辞,为纪念并传承这份善念,全家一致决定,遵循老人遗愿,投入100万元成立“陈玉兰敬老爱亲基金”,通过敲锣打鼓送牌匾的形式表彰敬老爱亲模范人物,让孝心被看见、被传承。这一朴素的举措,不仅在乡邻间引发热烈反响,更在润物无声中涵养乡风文明,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温暖而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赡养、照顾和关爱老人本就不易,有太多人在默默坚持。基金会的存在,就是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付出并非无人知晓。”黄蔚德说,“将基金会的表彰范畴从金刚镇扩大至浏阳,就是希望这些付出被看见、被肯定,鼓励更多人见贤思齐,让孝老爱亲在浏阳蔚然成风。”
凡人微光,照亮孝善传承路
基金会的理念,正由一群普通人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出最真实的感动。他们,是“陈玉兰敬老爱亲”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者。
在众多受表彰者中,54岁的沿溪镇建设村村民杨忠田十余年如一日地照顾患病母亲的事迹令人动容。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母亲准备饭菜、分好药物,然后赶往花炮厂工作;傍晚回家后继续照料母亲起居——这就是杨忠田雷打不动的生活轨迹。
“母亲患有先天性精神疾病,2008年意外车祸后,腿脚也不便了,走路需要人扶着。”因此,在建设村的乡间小道上,村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杨忠田紧紧牵着母亲的手,无论是去田间劳作还是外出,他都把母亲带在身边悉心照料。
“小时候,母亲也是这么照顾我的。”杨忠田说着,眼眶微微泛红,“还记得她带我外出,20里路,舍不得让我累着,就一路背着我。”如今母亲虽表达不清,但他能从细微动作中读懂母亲的需求。面对生活的艰辛,这位朴实的汉子始终珍视与母亲相伴的温暖:“有母亲在,我就还是个有人疼的孩子。”
在浏阳,这样的温暖故事不断涌现。蕉溪镇金云村80岁的毛菊山,从青丝到白发,用六十余载不离不弃的守护,为“家人”二字写下了超越血缘的温暖注脚;洞阳镇砰山村的邓娟,在母亲病危时挺身而出,以一人之身承担多重角色,将“你养我小,我护你老”的誓言践行成日复一日的康复奇迹;达浒镇书香村的李海根,从照料瘫痪父亲到守护失智母亲,将“孝”字无声地刻进骨血,化作十余年如一日的翻身拍背与日夜陪伴……
他们,是平凡的普通人,却用责任、耐心与无悔的爱,共同诠释着孝老爱亲的千钧重量,让美德之光在邻里乡间熠熠生辉。荣获本届十佳典型模范的集里街道集里桥社区居民陈巧表示:“获得这份荣誉,我倍感光荣。同时,它也激励着我未来在家庭和工作中要更加努力,精益求精,将这份责任与爱延续下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54/74/1539185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