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5-11-17 10:28:17 字号: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浏阳以“产业强市”战略为引领,以金阳科创城为载体

以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临空经济等为核心

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

11月的金阳科创城,创新热潮涌动。

湖南大健康研究院的天然产物实验室里,研究员将一份迷迭香提取物样本放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成分图谱,记录着“中药经典名方现代化”项目的最新进展;

不远处,启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浏阳研发中心里,科研团队正围绕一类大分子抗癌创新药的临床试验数据展开讨论——这个于2024年签约落地的项目,有望在3年内实现浏阳创新药“零的突破”;

03版深度-3.jpg

浏阳高标准建设金阳科创城,布局发展未来产业。浏阳经开区供图

在金阳智中心的AI制药实验室,普瑞玛药物研究中心的技术员正调试算法模型,通过人工智能筛选新的药物靶点,原本需要6个月的筛选周期,如今已缩短至1个月……

从实验室里的微观探索,到生产线上的智能转型,再到临空片区的蓝图铺展,浏阳正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布局未来产业。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经开区生物医药基础,大力发展未来健康产业,依托紧邻黄花机场优势,布局临空经济新产业,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催生数字经济新业态。

这场围绕“未来产业”的攻坚战,正让浏阳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开辟出全新增长空间。

创新驱动

构筑健康产业新高地

“拿着这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我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湖南峰恒晶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畅摩挲着证书,语气里满是感慨。

这家2021年落户浏阳经开区的企业,主打乳房病灶旋切式活检设备研发,其产品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五分之一,却能达到同等精准度。然而在研发过程中,资金短缺曾让团队一度陷入困境,“最艰难的时候,连原材料采购都成问题。”

转机出现在园区的精准帮扶中。了解到企业困境后,浏阳经开区迅速兑现新品研发奖励近百万元,还协调专业机构指导注册申报。“从技术攻关到证书获批,园区全程跟进,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周畅说,如今企业产品已进入全国20多个省份的医院,2025年销售额有望实现同比翻番。

峰恒晶的成长是浏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浏阳生物医药产业链上,这样的创新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浏阳市生物医药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出台后,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对获得三类注册证的企业给予最高三年免租优惠,并对研发投入给予精准补贴。

在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中心,实验团队正在调试新设备。“这款用于疼痛治疗的新型贴剂,采用了经皮给药新技术,能大幅提升药效持续性。”企业研发人员陈霞介绍,企业每年将5%以上的营收投入研发,目前已有多个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作为浏阳生物医药创新标杆企业,华纳药厂正以“仿创结合”战略深耕创新药赛道,成为产业链上的中坚力量。

强劲的研发实力背后,是持续加码的投入与坚实的人才支撑。2024年,华纳药厂研发投入达1.58亿元,较上年增长53.45%,占营收比例11.21%,显著高于全国医药工业前100位企业8.2%的平均水平;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达1.06亿元,占营收比例9.75%;自2021年至2025年三季度末,企业累计研发投入已达5.25亿元。目前,公司研发及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2.09%,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62人,学术带头人多为名校、海归博士及省市级领军人才。

此外,浏阳园区提供的研发补贴、注册指导以及校地合作资源,让企业创新之路走得更稳——依托湖南大健康研究院的平台,50多名科研人员常驻园区,与九典制药、华纳药厂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把实验室的小试成果转化为工业化产品,已成功转化3项技术成果,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亿元。

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进一步为企业发展赋能。力之医疗落户浏阳经开区两年多来,不仅取得5张二类注册证和30余项专利,更借助园区完善的产业配套,实现检测、灭菌等环节“园内闭环”。“以前要跑到外地做检测,现在在园区内就能搞定,效率提升了30%。”企业负责人陈彦介绍,2025年企业销售额预计突破4000万元,同比增长50%。截至目前,浏阳经开区已累计兑现专项扶持资金8000余万元,形成了涵盖创新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的完整产业生态,筑起一座充满活力的未来健康产业新高地。

数字赋能

激活产业转型新动能

“1秒预警、30秒阻断,以往10分钟才能完成的安全巡检,现在通过AI系统30秒就能搞定。”在浏阳市颐和隆烟花集团的智能车间,智慧管理大屏正实时捕捉人员违规行为、设备异常状态等情况。

作为入选2025年度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的企业,颐和隆通过构建“微数据中台+AIoT技术+智能装备”三位一体的数字化体系,以AGV设备与机械臂替代传统人工,实现了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升级,并通过智能监测推动隐患识别率提升200%,牢牢守住了安全生产底线。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蝶变,正是浏阳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生动实践。

在蓝思科技的生产车间内,其自主研发的六轴机器人、AOI视觉检测机器人运转有序。“这些机器人能完成精密部件的加工和检测,精度达到微米级。”蓝思科技技术负责人陈运华介绍。自2016年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以来,蓝思科技不断推进技术迭代,“今年以来与头部AI眼镜企业Rokid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的革新。”

在惠科光电的Mini-LED项目车间,创新的COB工艺让显示面板性能显著提升。“我们的显示面板在高端市场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惠科光电相关负责人张红生表示。

在蓝思科技、惠科光电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浏阳经开区已集聚40余家电子信息企业、100余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了以触控防护玻璃、高清显示面板为核心,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场景中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新兴领域,创新力量同样在快速成长。松诺盟科技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正在测试一款新型纳米薄膜传感器。“这款传感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企业负责人王欣荣透露,总投资30亿元的研发生产基地正在推进中,预计投产后将助力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坚实的产业政策与精准的资金支持,共同构成了支撑技术创新的软环境。浏阳经开区通过组建首期3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并配套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打出“基金+政策”的招商组合拳。在湖南省“智赋万企”行动中,浏阳经开区推动24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71家。

从烟花产业的智能安全管控,到电子信息的高端制造升级……人工智能正以“乘数效应”为浏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借港出海

打造产业新增长极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的有力支撑。随着长永高速实现免费通行、黄花机场T3航站楼加快建设,紧邻黄花机场的临空产业片区成了浏阳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片区。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依托紧邻黄花机场优势,布局临空经济新产业。围绕这一目标,浏阳在金阳新区规划了30平方公里的临空产业片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物流、跨境电商、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着力构建“空港+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里到黄花机场T3航站楼,车程仅20分钟。货物通过机场报关出口,比原来通过长沙港节省了3天时间。”11月2日,长沙仁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物流经理刘伟目送满载生物检测试剂的货车驶离厂区,向记者算了一笔“时间账”。

仁基医疗的生物检测试剂项目是浏阳临空经济的代表性项目之一,总投资5.2亿元,占地69.5亩,产品通过黄花机场发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选择落户浏阳,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区位优势和生物医药产业基础。”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海英说,公司的医疗器械项目主要生产多肽类医疗美容产品,产品保质期短、对运输时效要求高,“从浏阳工厂到黄花机场的冷链仓库,25分钟即可抵达,完全满足产品的运输需求。”

为强化临空区位优势,浏阳正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长浏磁浮快线开工建设,未来从金阳新区到黄花机场仅需15分钟。

“我们正在构建‘25分钟临空圈’,通过高速公路、磁浮、通用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与黄花机场的无缝对接。”浏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临空产业片区已规划建设3个冷链物流中心和1个跨境电商监管仓,可满足生物医药、高端电子等产品的仓储物流需求。预计到2027年,临空产业片区产值可突破100亿元。

在临空产业片区的招商图谱中,“临空偏好型”产业被列为重点方向。除仁基医疗、湃肽生物外,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的医用导管项目也已签约落地——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150亩,投产后可年产医用导管1亿支,产品将通过黄花机场出口至欧美市场。

依托临空优势,浏阳还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位于金阳科创城的浏阳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已投入运营,可为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物流、退税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园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达8.5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生物医药产品占比达60%。

“我们不仅要让企业愿意来,更要让人才留得住。”浏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临空产业片区将秉持“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理念,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临空新城”。

精准支持

构建政策体系护航“未来产业”

浏阳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始终离不开精准有力的政策引导和系统完善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创新全流程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成长、研发投入、人才引育和平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企业梯度培育方面,浏阳建立“准高企”“准规上”清单,推动“小升高”“高入规”“规升高”梯度发展。2024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61家,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780家。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浏阳通过中高端人才招聘会等形式,引进硕士、博士等专业技术人才120余人,海外留学人员100余人,更吸引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扎根浏阳。完善的人才服务与生活保障体系,让各类人才在浏阳这片热土上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浏阳正以“产业强市”战略为引领,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临空经济等核心赛道,以金阳科创城为重要载体,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平台支撑、政策保障,全力推动未来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从车间一线的技术突破,到科创平台的成果转化;从创业团队的奋力拼搏,到政策体系的协同护航——浏阳正以实干为笔、创新为墨,奋力书写未来产业崛起的新篇章,为高水平建设“县域经济新典范、共同富裕先行区”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