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来电,托本报为一位故去的老红军圆“回家”遗愿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小雷
近日,家住贵州省仁怀市的彭女士在收拾外公李德明的遗物时,发现一张《在乡红军调查登记表》,上面清晰地记录着外公籍贯为“湖南省浏阳县三区东乡”。为了替外公圆一场跨越60余年的“寻根梦”,彭女士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3830000,希望有知情人能提供线索。
一张珍贵的登记表,藏着老红军的革命与乡愁
彭女士提供的老红军登记表是1959年10月20日由当时的仁怀县鲁班区为李德明建档时填写。纸面边角虽已泛黄,字迹却依旧清晰。
表上内容显示,李德明于1900年7月28日生,汉族,1930年8月在江西兴国县高村圩(当时地名)参军,从班长、排长升至连长,在经历五次反“围剿”后随部入黔,1934年在鲁班镇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时大腿受重伤不能走路。受伤后,李德明被鲁班镇的老乡龚吉成收留养伤,因当时伤员太多无法随队转移,便留在了当地。
“外公总盼着伤好能归队,可腿伤落下残疾,只能跟着老乡务农。”彭女士说。后来,踏实肯干的李德明经人介绍,在当地娶妻并生下了一个女儿,“从此外公再没有离开过贵州,但他总说自己的老家还有兄弟,不知道能不能再见面。”
1959年,当地政府普查在乡红军,这份登记表确认了李德明的身份,上面注明“现存红军所用物件,另有掉队时颁发的红军银章,还有曾德全等群众证明其确系红军”,时任县长陈德华在“县领导审查意见”栏签下“同意”。
“籍贯浏阳县三区东乡”这行字,成了李德明与故乡唯一的联结——次年,李德明因旧伤复发去世,“寻亲”成了他的遗愿。
跨越黔湘的牵挂,外孙女想为外公圆“回家”遗愿
“我妈今年70多岁,总说‘你外公到去世时都念着浏阳’。”彭女士说,直到今年整理外公遗物时,她才翻出这份压在木箱底的登记表。看着“浏阳县三区东乡”的字样,她立刻联系了浏阳日报社,“外公没什么文化,说不清老家具体村名,只说‘东乡的山里,春天有满山的映山红’。”
根据记载,1959年的“浏阳县三区东乡”,对应的是如今浏阳市东北部的大围山、达浒、张坊镇一带(原浏阳三区辖区以山区村落为主)。
在此前,彭女士辗转得到的线索显示,李德明参军前可能用名“吴焕彬”——“老家亲戚早年写过信,称他‘焕彬哥哥’,但信件早年遗失,只记得是吴姓家族。”
“不知道浏阳当地的吴姓家族有没有族谱,要是能重点查找下1900年左右出生,早年外出参军未归的族人就好了。”彭女士说,外公的遗物里还留着一枚锈迹斑斑的红军军扣,这是外公“从浏阳带到贵州的念想”。
如果您是浏阳市大围山、达浒、张坊一带的居民,或您的家族族谱中记载有“吴焕彬(又名李德明),1900年生,早年外出参军未归”的信息,请及时与本报联系。一声“亲人,我们在这里”,或许就是对老红军李德明最好的告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55/52/15439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