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浏阳贝氏族谱》获“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
2025-11-11 10:42:14 字号:

《浏阳贝氏族谱》获“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

《浏阳贝氏族谱》获“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

照见浏阳贝氏六百年的文脉与传承

08版浏阳河文化-4.jpg

贝先明手中的《浏阳贝氏族谱》(六修版),在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上获“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记者欧阳稳江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木有本则枝荣,水有源则流远。明洪武年间(1368—1398),时值天下纷乱,为避战祸,浏阳贝氏始祖万福公自蜀地开始迁徙。一路山川险峻、路途艰辛,跋涉千里之后,他辗转至浏阳东乡,见高坪船仓一带山水环绕、土地富饶,遂卜筑而居,繁衍生息。而今,浏阳贝氏落籍已长达600余年,家风浩荡、润泽四方。

近日,在第十届中华家谱展评大会上,《浏阳贝氏族谱》(六修版)荣获“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为浏阳家风传承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传承

摘得“中华好家谱”最佳传承特等奖

车到高坪,两边的山峦温柔地合拢,像一双青翠的手,小心翼翼托出这个名为“船仓”的村子。四面的山是船舷,环抱的这一片平坦之地,恰如安稳的船舱。青山环绕里,民居散落,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水画卷。

也就是在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村子里,贝氏家族走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物:被誉为“校长之长,律师之师”的贝允昕(1865—1929年),少时与谭嗣同交往甚笃,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举,后在湖北抚署和福建、广西藩署掌管文案10余年,在浏阳文华、围山书院任过山长,亦与刘人熙合办过《大公报》等;以贝耀南为代表的70多位浏阳贝氏革命英烈;今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清华大学博士贝劲松,留美博士贝志凌等一批活跃于金融、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船仓村历经沧桑巨变。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要了解一方水土,就要了解它的历史。而要了解历史,查询族谱是渠道之一。《浏阳贝氏族谱》由此成为传承乡村文脉、守护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

“族谱的脉络可以很好地阐释‘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让人意识到生命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是地方史志的一大佐证。目前,浏阳贝氏已经是第六次修订族谱了……”摩挲着深蓝色的谱牒封面,《浏阳贝氏族谱》(六修版)主编贝先明介绍,为了不忘祖先、承前启后,也为族人寻根和增强凝聚力、认同感提供基本依据,浏阳贝氏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开始,历经光绪三年(1877)、民国六年(1917)、民国三十六年(1947)、1995年五次修谱,逐渐形成了“忠孝廉节,仁恕勤笃”的家风和“万代兴隆,开宗大福”等字辈,以及“清河”“敦睦”等堂号,共同构筑起浏阳贝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家族风貌,为弘扬祖德、团结族人发挥了作用。2016年,浏阳贝氏族人成立六修族谱编纂理事会,组建了编纂委员会,开展族人行传收集、旧谱校订、电子录入等工作。

“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族谱修订,我们特意前往湖南省图书馆、浏阳市档案馆等地查阅资料,在学习借鉴优秀族谱的基础上,做到了既承旧制又有创新。”贝先明介绍,历时近10年,共发动50余位贝氏族人加入编纂队伍,最终以卷首加9部分卷的形式成谱。值得一提的是,《浏阳贝氏族谱》(六修版)较旧谱有18处创新,如增设“忠烈千秋”部分,搜罗族内为国捐躯者事迹,以彰气节,激励后人。

“家族之根,也是血缘之根、文化之根,续谱不仅可以溯源报本,更能增强族人之间的凝聚力与认同感。”“族谱修得‘活’,既能追溯家族史,也可与地方发展史互相印证,对于丰富地方史志意义重大。”对于《浏阳贝氏族谱》的出版与获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王大良,浏阳市档案馆副馆长、市地方志编纂室副主任黎义均给予高度评价。

源远流长

“校长之长,律师之师”贝允昕风范长存

血脉如河,默然流淌。每一个姓氏,都是这片土地上一部微缩的史诗,在无声的传承里,续写着动人的故事。那些远去的人,或许躬耕于南阳,或许苦读于寒窗,又或许在战乱中逃生,或许在太平里安度晨昏,其中故事精彩纷呈。

自浏阳贝氏始祖万福公迁浏定居后,至清乾隆年间,族人始建贝氏宗祠。该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严谨,面宽三开间,纵深三进院落。尤为珍贵者,第二进东西壁垣之上,“忠、廉、节、孝”四字古训犹存,见证家族精神传承。清光绪十四年(1888),适逢贝氏十九世嗣孙贝允昕戊子科乡试中举,遂依礼制升格宗祠为家庙。土地革命时期,贝氏族中二百余志士追随李贞、汤平等投身革命,两千余族人鼎力支持,家庙遂成湘鄂赣苏区重要革命据点。2024年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十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贝氏家庙赫然在列。此次入选,使得这座融合宗祠文化、承载革命记忆、兼具明清建筑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获得法定保护身份。飞檐斗拱间,既凝固着先人“忠孝传家”的治世理想,亦承载着近代“红色家风”的精神密码。

贝允昕,何许人也?贝允昕,字元征,号源昆。1865年,贝允昕出生于浏阳高坪船仓。清光绪十四年(1888),贝允昕参加戊子科乡试,中得举人。后来,贝允昕长期在外省游幕,历任湖北抚署、天津道署、福建臬署及藩署、广西藩署等处文案。光绪三十年(1904),贝允昕留学日本法政大学研习法政。1915年9月,贝允昕与刘人熙等人在长沙创立极具影响力的《大公报》。1919年后,贝允昕多次当选为长沙律师公会会长,执业期间淡泊名利、热心公益、追求正义、捍卫自由,在湖南律师界具有崇高威望,被时人尊称为“律师之师”。同时,他还创办财政学堂、中路师范学堂、新民法政学校等多所院校,为近代湖南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被时人尊为“校长之长”。1929年7月4日,贝允昕在长沙坡子街寓所病逝,结束了他在法律、教育和报务等诸多领域的辉煌人生。参加其葬礼者达数千人,教育家曹典球、武术家黄凤岐分别为之撰写墓表和墓志。湖南军政要人、社会名流所敬挽联多达数百副,极尽哀荣。

作为湘绅领袖刘人熙的女婿,贝允昕与刘人熙的学生谭嗣同成为至交,亦是顺理成章的事。对此,浏阳市地方志编纂室文史专家、市谭嗣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正初介绍,在《石菊影庐笔识·四十五》记载,谭嗣同曾作楹联予贝允昕:“解字九千三百,坐席五十余重。”由此可见谭嗣同对贝允昕的赞赏。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文中引用了谭嗣同的“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这句话,出自谭嗣同的《报贝元徵书》。1895年春,因政见不同,贝允昕从淮宁致函谭嗣同。谭嗣同回函贝允昕,信中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强调“日新”与精进,与立场相对保守的贝允昕进行讨论。6月6日,贝允昕复信谭嗣同,对变法主张不以为然。好友的态度,使得谭嗣同不得不回一长信加以引导,并将数年前所作《治言》添加跋语之后一并寄给贝。谭嗣同在给贝允昕的第一封信中写道:“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汤以日新为三省,孔以日新为盛德,川上逝者之叹,水哉水哉之取,惟日新故也。未生之天地,今日是也;已生之天地,今日是也,亦日新故也。”谭嗣同给贝允昕的两封信,对贝允昕触动很大。谭嗣同殉难之后,贝允昕更加觉醒。他体悟到,只有兴教育之法以改变他人头脑,此后方有行动,于是转而推动新式教育事业……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作为贝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建筑,贝允昕与贝氏家庙一起停驻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他们承载的份量,让历史生出了根须,这根须沿着族谱的脉络,深深扎进了浏阳历史文化的土壤之中。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