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长沙文艺讲堂”进基层暨“予倩大讲堂”(第6期)举行张音悦讲述“弓弦里的中国故事”
2025-11-27 10:03:35 字号:

“长沙文艺讲堂”进基层暨“予倩大讲堂”(第6期)举行张音悦讲述“弓弦里的中国故事”

“长沙文艺讲堂”进基层暨“予倩大讲堂”(第6期)举行张音悦讲述“弓弦里的中国故事”

国乐声声绕浏阳

QQ浏览器截图20251127100324.png

张音悦(图二)携手浏阳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盛宴。李建摄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11月22日,“长沙文艺讲堂”进基层暨“予倩大讲堂”(第6期)在湘赣边(浏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二楼报告厅举行。活动邀请国家一级演奏员、湖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张音悦,以《弓弦里的中国故事》为题作专题讲座,并与浏阳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进行互动表演。

最早的骨笛出土于什么时候?八音具体是哪八音?古代诗词歌赋和现代音乐有什么关联?民间音乐家阿炳除了著名的《二泉映月》还有哪些代表作?讲座中,张音悦以“九千载芳华”“革命的战歌”“建设的颂歌”“文化的高歌”为关键词,亦讲亦演,在弓弦中讲述国乐故事,展现国乐的璀璨芳华,探寻国乐厚重丰富的人文底蕴。

千年回响

以最优雅的韵律启迪心灵

当音符从指尖流淌,或从唇边溢出,便不再是简单的声波震动,它会陪伴你一起度过那些欢喜或忧愁的时光。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的共通语言,它无需翻译”。

那么,中国音乐的源头究竟在何方?讲座伊始,张音悦便将听众的思绪引向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从礼乐兴邦到六艺修身,从上古的先秦乐舞到唐宋的曲调词牌,再到近现代民族音乐在“凝聚民族力量,唤醒民族灵魂”上的重大意义……她如同一位优雅的向导,引领现场观众溯源国乐的历史脉络、形貌特征、名家风范与美学意蕴。

8000余年前,或许是为了模仿鹤鸣、吸引猎物,又或许是为了向上天祈愿、诉说心声,贾湖先民将丹顶鹤翅膀上的尺骨锯截钻孔、修整成器。这些乐器的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每一个开孔都是十分规则的圆形,任何音程都不超过5个音分差——这,便是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26支骨笛。

国韵溯源,张音悦从最早的乐器开始介绍,让所有爱好音乐之人充满了向往。“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它的出土,改写了中国音乐起源的时间和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的奇迹……”

时间来到距今3000余年的西周,当时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八音”。在同一时代,编钟的出现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的研究和艺术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圣遗音、琴棋书画、黄钟大吕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被一一解读,令人在赞叹先人智慧的同时,也生出对悠悠时光的无限感怀。

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为音乐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基础,音乐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法对诗词进行诠释,使得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得以更加深入地表达。在古代,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上古的先秦乐舞到中古的清商乐,再到近现代的学堂乐歌、现代的新音乐……张音悦以亦讲亦演的方式,讲述不同时期的音乐表现形式以及乐器的变化,并带领听众欣赏了《虞美人》《十面埋伏》等名曲片段。顷刻间,全场沉浸于音乐的海洋,感受每一个音符的力量。

作为知名的湖南籍二胡演奏家,张音悦自幼便对胡琴情有独钟。从胡琴的起源、发展、分化,她将对胡琴的喜爱流露得一览无余。

她更将目光投向脚下这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卷中,湖湘大地发生过哪些扣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又有多少同音韵而生,借音乐抒情?在讲座的第一章节中,张音悦不仅介绍了楚地音乐文物里的乐声与人文,更阐释了湖湘音乐的铿锵韵律如何跨越时代,始终回响。

时代强音

用最优美的音乐链接世界

一首乐曲,一个灵魂,从中感受到一份力量,然后积极面对未来。

在讲座的第二章节,张音悦以《光明行》《听松》《游击队之歌》《雪山魂塑》《洪湖主题随想曲》为范例,介绍了这些经典音乐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对时代的深远影响。

作为二胡十大名曲之一,创作于1931年的《光明行》,以铿锵的节奏、雄壮的旋律,表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这部作品在二胡创作上十分大胆,是一首真正体现中国气派的进行曲,也是一首借鉴西洋音乐技法来提升与丰富民族音乐的典范。作者刘天华在挫折与逆境中写下此曲,矢志以音乐唤醒一个民族的灵魂,真正做到了“从东西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对于世人而言,民间音乐家阿炳的《二泉映月》可谓家喻户晓。他一生创作并演奏了200余首作品,留存至今的却仅有6首,包括《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以及《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其中,《听松》又名《听宋》,全曲气魄雄浑、刚劲有力,通过松涛借物咏怀,在赞颂民族英雄岳飞军威的同时,倾注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坚定自信的意志,歌颂了中国人民青松般高洁的民族气节,钢铁般坚强的斗争意志和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

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家的发展也为民族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良好环境。那么,这一时期的建设颂歌又是如何展现新中国欣欣向荣气象的呢?

《喜送公粮》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作的二胡曲,描绘丰收后农民们运送公粮的场景。整曲欢快、热烈,充满生活气息,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

《山乡邮递员》以湖南花鼓戏曲牌“采茶调”的前奏部分为基本素材发展创作而成,乐曲情绪欢快,以传统的音乐素材展示了年轻建设者热爱家乡、热爱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崭新精神面貌。

《三门峡畅想曲》是当代优秀的二胡创作作品之一。创作上在继承传统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创作原则的同时,技法上还借鉴外来的回旋曲式结构,构成了带再现的四部曲式。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三门峡水库工地劳动人民的生活实景,刻画了社会主义建设者们豪爽积极乐观的形象。

时代在进步,中华文明亦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音乐无国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张音悦还特别介绍了《九歌》《千里潇湘》《丝绸之路》等主题演出的意义:“音乐不仅能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更能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一首《浏阳河》,可照万里山河,亦可通天下之情。讲座结束后,张音悦与浏阳文艺工作者及爱好者共同演绎了这首经典之作。旋律久久回荡,如音乐之河潺潺流淌,不绝于耳。透过它,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这片土地最朴素也最深沉的情感脉搏。

嘉宾简介

张音悦,国家一级演奏员,湖南省歌舞剧院

副院长,中宣部思想宣传文化“青年英才”,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弓弦乐学会理事,湖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长沙市文联副主席,长沙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出访多个国家和地区、编著并录制出版多部专著和专辑,作品入选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艺术基金及省部级重点项目。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