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为2岁血液病患儿点亮希望
2025-11-25 11:48:26 字号:

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为2岁血液病患儿点亮希望

“能帮到别人是一种幸福”

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为2岁血液病患儿点亮希望

04版创文-5.jpg

11月24日,邹明(化名)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记者潘舒敏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潘舒敏

11月24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安静而温暖。分离机低声运转,血液沿着透明的管路缓缓流动——这是一次生命的传递。5小时后,从邹明(化名)体内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将为一名2岁的血液病患儿送去生命希望。41岁的邹明,也成为浏阳市第20例、全国第2158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成功配型

为2岁患儿点燃生命希望

邹明与爱心事业结缘已有十余年。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无偿献血,已累计参加义务献血13次,总量达5100毫升,相当于一名成年人全身的血液量。去年献血时,工作人员的一句询问,让这份持久的爱心有了新的延伸——他毫不犹豫地签下同意书,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当时觉得捐献造血干细胞和献血差不多,就是想尽力帮人一把。”邹明说。

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的概率极低,在非亲缘关系的供需者之间,配对相符率只有十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而目前,移植造血干细胞是治疗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疾病最有效的办法。

今年9月,邹明接到长沙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2岁血液病患儿初配成功。“没想到十万分之一的概率落在了我身上。”作为一名父亲,他十分理解患者家属的心情,希望能提供帮助;但作为丈夫,他又深知肩上担负的家庭责任。他没有擅自决定,而是第一时间回家与妻子商量。

“起初她不太支持,担心捐献会影响健康,毕竟我是家里的顶梁柱。”邹明坦言。夫妻俩一起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捐献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妻子的顾虑才渐渐消散。“她最终理解我是在做一件好事,选择了支持。”

捐献造血干细胞

专门抽出时间锻炼身体

经过干细胞匹配高分辨检测以及健康体检后,邹明的情况符合捐献条件。但体检也发现,他有轻度脂肪肝和高血压。为了以最佳状态完成捐献,他开始调整作息。坚持每天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并专门抽出时间锻炼身体。“既然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就要为他人负责,把这件事认真完成了。”11月19日,邹明入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做采集前的准备。之后的4天里,他每天早晚要打一针动员剂。由于体质原因,他很快出现腰背酸痛等反应。“打完第一针那天晚上,我几乎没睡着。”邹明回忆,“同意了捐献,就要咬牙坚持,否则患者会面临生命危险。能匹配成功就是缘分,能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幸福。”

11月24日上午,记者在医院见到邹明时,妻子一直陪伴在身边,默默支持着。经过5个小时的循环分离采集,邹明的造血干细胞顺利完成采集。

“浏阳今年已有两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城市文明精神的生动体现。”浏阳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程敏说,“每一份造血干细胞都可能为一个濒危的生命按下重启键,为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重新点亮希望。”

记者手记

善行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爱心托举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采访中,邹明多次重复这句话。然而,正是这位自认平凡的人,用行动为一个2岁血液病患儿带去了生的希望,也挽救了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

他的善良不仅体现在救人于危难的大爱之中,更流露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间:看到有人推电动车上坡吃力,他会主动上前搭把手;遇到孩子上学背负重物,他会顺手帮忙送一段;邻里有困难,他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这份向善的力量,既源于他内心的选择,也深深扎根于他温暖的家庭。在他为捐献调理身体的关键时期,妻子将对他的爱意与心疼,化为实际行动,主动包揽了大部分家务和接送孩子的任务,成为他义举背后最坚实的后盾。谈及妻子的支持,邹明脸上满是幸福。

“担心他也是人之常情,但既然国家鼓励捐献,说明这是一项安全可靠的善举,我们应该积极响应。”邹明妻子说。

“邹明夫妇的善举是一个家庭在救助另一个家庭。这份义无反顾的善心,值得大家点赞。”湖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主任张赞说,接受这份“生命种子”的患者,将有极大的概率重获健康。

据统计,长沙市已有14700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其中299人成功捐献,全国累计捐献21586例。但相对于全国每年新增的血液病患者数量,现有的捐献者数量仍存在较大缺口。在此,市红十字会呼吁更多符合条件的身体健康的爱心人士了解捐献知识,消除顾虑,踊跃加入中华骨髓库,共同书写更多生命的奇迹。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