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四十余载塑青松,老兵点“绿”成金
2025-11-05 09:39:24 字号:

四十余载塑青松,老兵点“绿”成金

06版创文-5.jpg

付干芝正仔细地为罗汉松修枝塑形。

文/图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蒋萌萌

时至深秋,走进柏加镇渡头村,一株株罗汉松依旧绿意盎然。云片层叠间,付干芝正耐心修剪着枝条,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松叶间游走——一如过往四十余年的每一天。

这名出生于1952年的退役军人,用四十余年的时光,将自己对绿色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与对家乡的深情,编织进柏加镇花木产业的肌理之中。

从一个普通的返乡青年,成长为柏加镇第一批罗汉松造型师、长沙市劳动模范,他的人生轨迹,是一首退役不褪色、扎根乡土、开拓创新的奋斗诗。

点“绿”成金

自学技术,成长为全镇首批罗汉松造型师

1976年,付干芝从部队复员回乡。面对家乡的土地,他没有犹豫,毅然投身花木产业。

一开始,他从事的是果苗种植。“在赶集的时候,我看到有人遗弃品相不好的小树苗,觉得很可惜,就将这些小树苗收集起来栽种。”付干芝说,就这样,他慢慢接触到了花木行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大多数乡亲还在经营传统花木时,付干芝敏锐地察觉到产业升级的契机。他奔赴广东等沿海省市考察,不仅引进了当地没有的新品种,更关键的是,他带回了先进的栽种技术和全新的市场理念,为当地苗木产业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大门。

引进品种只是第一步。付干芝很快发现,单纯卖原生树苗,价值有限。如何提升附加值?一次外出考察让他豁然开朗——造型盆景和造型树的价值远超普通苗木。

“一棵树卖出去它永远只是一棵树的价值,可如果把一棵树打造成一处景,那它就是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带着这样的理念,付干芝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

自那以后,付干芝开始从零学习,借阅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杂志、了解盆景培育知识,对着树木反复观察、构思、尝试。与此同时,他还将果苗嫁接的经验运用到罗汉松上,解决了品种改良和生长速度的难题。

“艺术是无止境的。”付干芝说。经过无数次的摸索,他成长为柏加镇第一批罗汉松造型师。从他手中诞生的造型罗汉松,不再是普通的树木,而是承载着意境与美学的艺术品,价值倍增。

倾囊相授

从“手艺”到“公益”的劳模本色

个人的成功让付干芝看到了产业未来的方向,但他的格局远不止于此。这份点“绿”成金的手艺,没有成为他一个人独享的“秘密”。在他看来,只有把手艺传播开来,才能形成产业合力,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于是,他总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造型技术传授给前来求教的村民。

“镇上不少花木造型师都是他的徒弟,甚至还有从浙江、江西等地慕名而来的学习者。”渡头村支委林准告诉记者,付干芝带徒弟是真正的手把手教,倾注心血,“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原本以普通绿化苗为主的花木产业,开始向高附加值的造型庭院树转型。”

事业有成的付干芝,始终没有忘记一名退伍军人的初心,热心公益,积极反哺乡梓。2017年,渡头村倡议为美丽乡村建设募捐,付干芝二话不说,第一个捐出了爱心款。如今,用这笔捐款建设的广场已成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平常,大家都爱在这里运动、聊天。”

与此同时,在村级指导下,他每年都会与本村年轻的园林造型爱好者进行座谈交流,分享经验,探讨技术发展趋势,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凝聚新生力量。

他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9年,经全民推荐、村级上报,付干芝荣获“长沙市劳动模范”称号。对此,他十分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喜欢且应该做的事。

如今,虽然儿子付俊雄已经接过了他手中的“剪子”,将美术专业所学融入祖业,但年过七旬的付干芝依然没有完全闲下来,仍操心着几十亩由他精心培育的花木。

“始终不能把手艺丢掉。”这是他对技术的坚守,也是对这片绿色产业的深情。从退伍军人到技术匠人,付干芝在柏加镇的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关于坚守、创新与奉献的动人故事。他的故事,正如他手中那些历经雕琢而价值倍增的罗汉松,历久弥新,郁郁葱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