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生浏阳“魅力”开讲:愿意听、记得住、能传播
一堂表达课,为浏阳文化传播注入新声量

浏阳市“予倩大讲堂”第4期,董国生为浏阳观众送上一场关于表达的精彩讲座。市演讲与口才学会供图
浏阳市融媒中心记者陈郁琳实习生缪舒金
11月2日,一场极富魅力的表达课在湘赣边(浏阳)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报告厅内精彩上演。浏阳市“予倩大讲堂”第4期特邀首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得主、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湖南广播电视台交通频道副总监董国生登台开讲,为现场观众深度剖析公众表达的艺术与智慧。
在这场近三个小时、酣畅淋漓的公众表达课后,本报记者与董国生展开对话,探寻他在表达领域的真知灼见,以及对浏阳文化传播的深入思考。
用好“九字方略”,讲好浏阳故事
讲座伊始,董国生从“公众表达与人生机遇”的宏观视角切入,迅速吸引了全场听众的注意力。他并未急于罗列技巧,而是首先追问“何为魅力”。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他给出了一个质朴而深刻的答案:魅力即吸引力,而真诚是其唯一的核心。

讲台上的董国生全情投入,分享兼具深度与魅力。市演讲与口才学会供图
“无论是一座城市,还是具体到我们每个人,表达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技巧,而是那个最原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元素——真诚。”在随后的专访中,董国生以浏阳为例进一步阐释,“浏阳的自然条件、丰富物产、闻名海内外的烟花与美食,这些本身就是一张张名片。而我们‘递出’这些名片的动作,本身就是表达。此时首要考虑的,就是‘展现真诚’。”他强调,在没有捷径的表达世界里,“真诚本身就是一条路”。
谈及如何挖掘与呈现浏阳深厚的红色文化、花炮文化等资源时,董国生分享了他的“九字方略”:愿意听、记得住、能传播。
“就像浏阳的烟花,每一次璀璨绽放,就是让人‘愿意听’的前提条件;通过不断的创新表达,它被人交口称赞,这就是‘记得住’的重要基础;而时常在烟花广场进行的展示,本身就是最好的‘能传播’。”董国生建议,本土文化的传播不应只罗列优点,更要发掘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找到与公众情感的连接点。
“优点往往缺乏记忆点,独特才能形成标识。”他进一步阐释,无论是推介一座城市,还是打造“予倩大讲堂”这样的文化品牌,关键都在于实现从“有标识”到“能共情”的跨越,唯有如此,才能引发真正的大众传播。
以“礼物”心态破焦虑,以受众视角促创新
针对许多职场人士与基层干部面临的演讲焦虑,他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心理开关”:转变观念,视演讲为向观众派发“礼物”。“带着‘我是来送礼物的’心态去准备和完成演讲,你会发现自己状态越来越好。”
作为知名栏目《国生开讲》的主持人,董国生还分享了平衡内容专业性与大众化的心得:“专业化是自我要求,大众化是表现手法。”他建议地方媒体创新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心做好每一次内容积累,“创新是内容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开出的花”。
谈及与浏阳的合作,董国生表示前景广阔。他透露,未来不仅限于演讲舞台,还可能围绕亲子沟通论坛、“我为浏阳代言”传播活动等多维度展开,尤其可借助融媒路径,“借助表达与传播,把浏阳的一切美好既‘留’住,也‘扬’出去。”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本文链接:https://wap.lyrb.com.cn/content/646955/98/15410474.html
